近日,黑龙江工业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大机制、大师资、大课堂、大特色”四大核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成功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思政育人新格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构建“大机制”,筑牢思政育人“强引擎”。学校党委将思政课建设纳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同时,建立起党委宣传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先后出台多项规范性文件,明确建设目标与任务。在经费保障上,学校每年按比例列支“大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在“人财物”配置上给予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与物质支撑。
锻造“大师资”,激活思政教学“源动力”。学校以培养“大先生”为目标,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首要标准,打造政治强、情怀深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近三年,累计组织200余人次教师参与骨干教师研修、跨校集体备课等培训,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30余项,获评省级一流课5门。此外,聘请30余名党政干部、大国工匠担任实践教学导师,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外专家”联合育人团队,以“内外联动、师生同讲”提升育人感染力。
打造“大课堂”,拓展思政教育“新场域”。该校创新构建“理论+实践+第二课堂+网络”四维课程体系,推动思政教育破圈升级。理论课堂上,编写50余万字教学讲义,制作130学时在线视频;实践课堂依托鸡西万人坑遗址、北大荒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设计100余节沉浸式思政课;第二课堂打造《半条被子》等红色舞台剧,开展抗联歌曲展演,受众超2万人;网络课堂运用直播、社交软件开展50余次话题讨论,参与人数超5万。同时,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消除教学盲区,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凸显“大特色”,擦亮思政品牌“金名片”。学校深挖地域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思政品牌。在红色育人上,围绕东北抗联精神、红灯记故事等,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2000余人次,编写龙江故事读本;在工业育人上,依托校内百年矿山文化主题公园、校外恒山国家矿山公园,打造以矿山历史、矿工精神为核心的工业思政品牌,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学生理解黑龙江“五大战略安全”定位,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热情。
如今,黑龙江工业学院通过“四个大”一体化推进,已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记者 孙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