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5月14日电 “由衷的感谢学院给我救助。这一千多元钱,解了我燃眉之急。我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黑龙江技师学院在2008年4月开展的一次助学活动中,学生孙宏雷真情道白。
2006年,孙宏雷进入黑龙江技师学院学习,但由于家境困难几次面临辍学。学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伸出援手使这名优秀学生有了重新就读的机会。连续多年保持100%的就业率,这还不是黑龙江技师学院的唯一名片。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这个庄严的承诺,更加见证了这所学校难能可贵的良知和责任。
黑龙江技师学院招收的学生以矿区、农村居多,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31%。其中,来自月收入200元以下家庭的就有382人,为了救助这些贫困学生,学院专门成立了扶贫助学工作领导,党委书记何福库、院长王臣亲任组长,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并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助学政策,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为扶贫助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对家庭贫困、学习勤奋、品质优良的学生,每年发给1500元助学金。今年,受到此项救助的学生达2600人。此外,学院还出台相关政策,减免家庭困难学生学费,对孤儿和零就业家庭学生,在学费、宿费上给予照顾。受益此项政策的学生有148人,金额达10.8万元。为确保在校住宿的3186名学生吃饱穿暖,安心就读,学院每月发给他们20元伙食补贴;特别是对来自外市县、双休日不能回家的学生,每月额外补助40元,仅此一项,学院每年就要投入80余万元。
2006年,学院又推出了“阳光工程”扶贫助学方案。学生党支部详尽统计家庭困难学生自然状况,然后由学院党委牵头,学院领导干部分别与特困学生结成扶贫对子,除了给予财力、物力资助,还千方百计关心特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仅2006年一年,学院党委书记何福库、院长王臣就带领大家包保了34名特困生,尽其所能解决特困生的生活费,领导干部送钱送物,钱款从100—300元不等,物品有羽绒服、棉衣棉鞋以及生活、学习用品等,还有的代为特困生父母申请、办理低保。同时他们还鼓励学生们在思想上要自强自立,树立信心,学习上更要努力钻研,立志成才。此方案至今已实施两年多,使近100名特困学生得到最直接的帮助,这种长效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04年7月入学的关善鹏,学习非常刻苦,但受困于父母患有重病,家里入不敷出,他在学校勉强维持学业,生活上捉襟见肘。学院给他发放了助学金,还安排一位科长重点包保。这位科长多次捐款捐物,使关善鹏衣食无忧地完成学业,并已顺利就业。
2005年入学的高级机电班学生许彤云不慎摔伤手臂。没有父亲,母亲又没有工作,受此重伤,对于他的家庭来说犹如天塌地陷,而他也面临辍学。事情发生后,班主任老师看望安慰,学院领导送去慰问金,并表示决不让许彤云掉队。全体师生纷纷施以爱心,短短一周时间筹集善款4620元。使许彤云顺利得到医治,又重返课堂。
2006年,鸡西市孤儿院送来两名学生。学院当即免去每人每年4000元的学费和宿费,安排他们在高级数控专业就读。使两个孤儿从不幸走向幸福命运从此逆转。
除此以外,每月一次的免费理发、免费洗床单被罩,为贫困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的公益岗位,处处体现了学院对学生的关怀与帮助。
新的学期,学院又针对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成立了扶贫助学基金会。将由学院领导、教职工、学生捐献的善款以及学院投入的资金用来帮助那些品学兼优但又面临辍学的同学。
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学院励志教育同样给特困生以巨大勇气。每逢重要节日,学院领导都和贫困生共度,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消融了他们心中的冰冷。建立“贫困学生精神家园”,弘扬自立、自强精神。2006年、2007年,学院分别召开学习洪战辉、技师学院学子自立自强事迹报告会,多名贫困学生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心路历程给大家以极大激励。润物细无声,一大批贫困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学院还借助实训平台提升动手动脑能力,帮助贫困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消解生活难题。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爱心人士的联系,广泛宣传优秀贫困生的先进事迹,最大程度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与关心。多年来,黑龙江技师学院以真诚和爱心,向特困学生敞开了知识和技能殿堂的大门。这里走出的,是一个个技术能力强的技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里种下的,是一粒粒感恩的种子,奏响了一串串和谐社会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