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7月11日电 在滴道区兰岭乡新立村一组,提起青年农民夏云涌,乡亲们都打心眼里佩服,说这小伙子脑瓜活,敢想敢干,热心肠。他靠种植黑木耳发家并带领村民致富的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今年35岁的夏云涌十多年前由于高考落榜回乡务农,苦闷的心情可想而知。1998年,由于雨水大,气温低,他辛辛苦苦耕作的庄稼到头来闹了个“白忙活”。难道这一辈子就只能在这几亩责任田里“刨食吃”吗?夏云涌不甘心!他要寻找一条致富路。通过查找科技书籍,他对袋装地栽木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用锯末子,石灰就能种出木耳来?”亲人和邻居们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一样。“这玩意不好弄,挣不着钱。”可夏云涌却想:别人能干成的事,我也能干成!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他带着家里仅有的500元钱,只身来到辽宁省朝阳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从此,他便和这些乌黑的木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事开头难。1999年除夕,是夏云涌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这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天气异常寒冷。他到离家几十里远的木料场买锯末子。当他趟着没膝深的大雪把100多斤重的麻袋都装上车的时候,手和脚都冻坏了。拉完最后一车时,远远地听着辞旧迎新的爆竹声,看着万家灯火闪烁,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的夏云涌眼睛模糊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夏云涌终于艰难地迈出了他创业的第一步。
正月里,农闲的村民们都在走亲访友,夏云涌却在自家房前屋后忙得热火朝天。清积雪、平场地、搭锅灶……一个月后,开始养菌了。没有经验,夏云涌就随身带着资料,边干边学。从装袋、灭菌、接菌,他不敢有一丝懈怠。装完了3000多袋菌料后,他每天都蹲在菌池旁,细心地通风、洒水……3个月过去了,他终于迎来了木耳的采收期。
夏云涌种木耳成功了!村民们一传俩、俩传仨,纷纷前来观看。这锯末子口袋真的长出了“钱串儿!大伙都啧啧称奇!3000袋耳料足足收购了150公斤干木耳,卖了5000多元钱,村民们眼热了,心活了!
2001年夏云涌投资1.9万元,建砖瓦结构养菌室80平方米,购微喷43套,专用管道150米,种植黑木耳2.5万袋,获纯利3.2万元。2002年,他投资3万元改进灭菌设备,打了深水井,购买了装袋机,种植黑木耳5万袋,当年实现产值10万元。
几年的成功经验使夏云涌认识到食用菌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见效快的好项目,技术好掌握,不受规模限制,一般人都可以发展。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把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让前来“取经”的农民尽快掌握这项技术,他把自己家当成了实验基地。乡党委、政府每年都在他的示范园里召开现场会,组织各村干部和农民实地学习。他家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材料成了大家的实习工具。2005年,他与135户农民组建了“党群致富联合体”,生产栽培袋300万袋。为努力保证“耳农”效益最大化,他积极帮助“耳农”联系各种菌用物资,在技术上全程跟踪指导。兰岭乡平安村村民刘丛荣供两个孩子念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参加了“党群致富联合体”后,他家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他说:“小夏给我提供了菌种、技术指导,还帮助我买菌料,联系销路,在生产过程中,我有啥疑难,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他就把手里的活撂了马上赶来。我寻思给他的摩托车加点油,可他说啥也不让。现在我女儿上大学了,家里也有了存款,这可多亏了小夏啊!”
面对着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市第十七届劳动模范等荣誉,夏云涌没有驻足不前。2007年,他在自家5亩责任田摆放3.7万袋木耳,1.5万袋蘑菇,创收7万多元。今年,他又培育木耳4万袋,蘑菇2万袋。再过10多天,他的木耳就要进入采收期了。他计划在今年的收入中拿出5万元购买烘干机和升温设备,明年要扩建场房,购买加工设备,建一个现代化的木耳深加工厂,让本地的木耳“足不出乡”就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