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18日电 9月1日,上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包括上海市国资委在内的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
随后的9月3日,上海市新闻办就《若干意见》相关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向记者表示:“我们要把此次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放在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来思考和谋划。”
“行动指南”:“两个原则、一个目标”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其实是两回事,国资改革是体制上的改革,侧重于战略性布局;而国企改革则强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杨国雄如是说。
从目前《若干意见》所披露的内容来看,这是一份综合性的既涉及到国资改革,又涉及到国企改革的“行动指南”,并被认为已经“就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可操作的、又有阶段性目标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知情人士向记者记者透露,为了使得《若干意见》能够“更为有用”、“更符合实际”,今年以来,上海市委14次重点调研、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都把国资、国企改革列为一项重要工作。
截至2007年底,上海国有资产总量是1022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7264亿元,非经营性2958亿元,国有资产GDP为3104亿元,约占上海市GDP总额12001.16亿元的四分之一,每年缴纳各项税金约730亿元。
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上海国资委将如何决断推进改革呢?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上海国资改革中,“开放性”和“市场化”的提法被确认为此次国资国企改革的两大原则,而“打造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被确认为一大目标。
其实,早在2003年,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伊始,就曾提出了争取在3年内完成上海国企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工作的改革目标。在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的成立正是这一改革的产物。
此次《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动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本市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而这一系列动作,被业内人士视为此前一轮国资改革“开放性”和“市场化”的延续。
不过,在2003年当时那一轮的国资改革中“大企业集团”目标似乎被简单地理解为“规模化整合”。于是,像百联集团、锦江集团等一些国资庞然大物应运而生。
此后,不少人认为“大而无力”成了这些企业的此后通病。其中,百联集团的“大企业集团”式重组曾一度被认为上海国资“行政主导”过重,而出现的并不成功的案例典型。因为通过重组,虽然百联集团在商业领域成为了规模全国第一的航母,但是其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内部恶性竞争的事实,让此次改革的重点不再侧重于“大企业集团”而在于“有竞争力”。
行动目标:五年内将缩编至30至35家
今年8月,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在一次《上海国企国资改革战略和国资监管的方式与重点》的报告中表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虽取得不少成绩,但依然存在着国资布局过散、资产经营效率不高、企业主业不突出等问题。
长久以来,“主业不突出”就无法“打造竞争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国资委。2003年,在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之初,由国资委出资监管的企业业务之多,被形容为“上到原子弹、下到茶叶蛋,都有上海国资”。
截至2007年年底,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0余家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总量3980亿元,涉及行业仍然达到79个。其中,有近11%的资产散布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有的集团经营业务涉及20~30个行业。
如果按照《若干意见》顺利实施,这样的局面可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若干意见》指出,根据国资布局结构调整的要求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明确产业类企业(集团)的主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
杨国雄向记者坦言:“(此次国资国企改革)总体想法就是按照城市功能的布局,下一步要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努力把重组向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先导性产业集中。”
据悉,上海国资委已经明确了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主业范围,其中包括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百联集团等多个支柱行业的领军集团,而他们恰好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与杨国雄所提相符。
目前,上海国资委对其监管的主要国有企业都基本完成了主业目录的制定和发放,共有41家。而上海国资企业共有47家,但这一数字在未来五年可能瘦身四分之一。
杨国雄透露:“在此前召开的有关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会议上,市领导在几次会议上都谈到,不要有指标、但是要有目标。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央企三到五年时间缩编到80到100家的要求做参照,目前上海国资47家中,未来按照《若干意见》,除某些经营性资产要划到国资委监管之外,三到五年之后,上海国资企业将重组到30至35家。”
上海国资委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除了要突出主业、经营业绩要好等作为“加减法”标准之外,还要考虑在开放性重组中,是否能够实现产业链重组优势,能否发挥协同效应。
“操作手册”:“国企负责人不再保留行政级别”
8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若干意见》以及与此相关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管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关于市管国有企业试行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员的意见》、《关于深化完善上海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意见》等四个配套性文件。
如果说《若干意见》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行动指南”的话,那么配套文件则可视为“操作手册”。据了解,这些配套性文件是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国资党委,及相关工作党委一起制订的。
据悉,此次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由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和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红光分管,再由上海国资委主任杨国雄、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冯伟主抓落实实施的。
事实上,由于此轮改革不但涉及企业重组,还涉及到企业负责人的调整问题,因而备受关注。长期以来,一些国资企业的领导人享有公务员身份,并享有行政级别,而从企业负责人向政府官员转型、或政府官员向企业负责人转型的事例也时有发生,这些情况被一些人指称为“政企不分”的残余。
此前,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红光曾表示:“在国资改革上,要解决一个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的问题;在国企改革发展上,要解决一个怎样增强主业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在班子建设上,要进一步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在《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改进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力求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区别于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取消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人员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
“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未来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发展,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不能再套用党政干部的管理办法进行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参与此次国企改革的冯伟秘书长向记者表示:“未来上海国资企业负责人不再保留行政级别,具体里面还包括行政关系、社保关系、工资关系、组织关系都随着你的工作调动全部转到企业,按照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到退休的时候在企业办理退休手续,把企业领导人和党政干部的管理完全分开。”
国企负责人薪酬:市场结合化的激励机制
“政企分开”、企业负责人不再享有行政级别也为其获得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创造了条件。《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措施,探索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建立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杨国雄向记者披露;“2007年,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出资监管的47家企业领导人平均薪酬是43万(税前),其中最高70万,最低15万。70万和15万之比告诉我们,这是经过认真考核的,不是吃大锅饭的。所以,这是我们在《若干意见》、尤其是市委组织部配套的四个文件当中,非常强调经营层要市场化招聘的问题。”
《若干意见》还指出,逐步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互为补充、强激励与硬约束紧密结合,收入和业绩挂钩、能全面体现企业领导人员贡献的薪酬分配体系。统筹处理好企业领导人员激励与职工收入分配的关系,激励与监督制约的关系,严格经济责任审计。
杨国雄表示,国企领导人的薪酬必须与市场结合,并逐渐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薪酬不与市场结合是没有生命力的。三年任期明确目标,达到目标按照预定的规定、按照市场化的法则,达不到目标走人,可能市场招聘的总经理薪酬比董事长还要高。
企业重组:政府只做“和事佬”
按照《上海市十一五国有资产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到十一五期末时的2010年,上海国资至少将有30%以上的经营性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以进一步提高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水平。
杨国雄透露,目前上海的国有资产包括区县国有资产存量中,还有许多优质资产没有上市,现在仅仅占到18%,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花三到五年时间能达到30%或者更多,那是我们的目标。
有人士担心,为了完成这样的目标,上海国资委是否会重启“行政”之手,而放弃“市场化”的原则呢?杨国雄明确表示:“企业之间重组就是相互‘谈恋爱’,国资委只是进一步的引导、推动,言外之意就是做个‘和事佬’。”
但杨国雄强调:“即使是‘和事佬’,上海国资委也会有明确的导向,就是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要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导向、符合企业主业发展,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在重组过程当中,我们国资委从资产监管的角度,在引导做好服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必要的监管。”
事实上,今年8月以来,上海本地股表现活跃,走势强于大盘,集团重组、资产注入等实质性利好被市场所期许。目前,随着《若干意见》的颁布,上海此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大幕才刚刚徐徐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