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为迟子建颁奖。 |
东北网鸡西11月4日电 迟子建:谢谢!一个人也许不该记住荣誉的瞬间,但是在这个时刻我要坦诚地说:这个时刻,这个夜晚会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因为我觉得跟我一起来到这个颁奖台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故乡,有森林、河流、清风、明月,是那一片土地给我的文学世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感谢大兴安岭的亲人对我的关爱,感谢推荐此书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和《收获》杂志社,感谢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在我修订长篇时所提供的美好环境,同时在这里,我还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
茅盾文学奖选择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的幸运。在此我还想说,那些没有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轮椅上的巨人史铁生先生,他们的作品也值得我们深深的尊敬,他们的作品也依然是过去四年中,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茅盾先生是我敬仰的文坛前辈,他是一个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关注民族命运、同情民族疾苦、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悲悯意识的作家,与他相比,我们还显得渺小和卑微。接下来我会磨炼自己的作品,使它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各位评委老师,感谢你们对一个诚实勤恳的写作者的厚爱和肯定,感谢你们把庄重的一票投给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相信是你们深厚的学养和良知,与这部作品的主旋律产生了共鸣,谢谢你们!
我非常感谢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当代俄罗斯文学良心”的拉斯普京先生说的一句话,在此作为答谢词的结语: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谢谢!
不能用文明“推翻”文明
迟子建
从《伪满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浸透着我对历史的思考,当然这种对历史的思考不是孤立和割裂的,它与现实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我总觉得仅仅凭吊历史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能把历史作为“现实”来看待,作品才会有力量。《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只有20多万字的篇幅,但我在里面讲述的却是鄂温克的一个部落近100年的历史,而且舞台只有一座,那就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
可以用“悲凉”二字形容我目睹了这支部落生存现状时的心情。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以一些原始生活的永久消失和民间艺术的流失作为代价的。我们为了心目中理想的文明生活,对我们认为落伍的生活方式大加鞭挞。现代人就像一个执拗的园丁,要把所有的树都修剪成一个模式,其结果是,一些树因过度的修剪而枯萎和死亡。其实真正的文明是没有新旧之别的,不能说我们加快了物质生活的进程,文明也跟着日新月异了。诚然,一些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但我们在付诸行动的时候,一定不要采取连根拔起、生拉硬拽的方式。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风景
专家评说
陈晓明(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题材与视角都比较独特,它关注的是一个很小的民族与群体,当然这一点并不能当做获奖的充分理由。除此之外,它最大的特点是反映了这个民族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进行抗争和抵抗的现实。这与当今世界文学的主题也是非常吻合的。
胡殷红(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她的作品中既有北方那种特有的长夜里的落寞、高远天空下的沉寂和漫长冬天里对春天的企盼,也有女性那种独特的、温婉细腻的心理体验。
《额尔古纳河右岸》梗概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作家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创作背景地介绍
额尔古纳河是中国北部重要的界河,它作为中俄两国界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康熙28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确定额尔古纳河为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流域是我国诸多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额尔古纳河的左岸为俄罗斯联邦,河的右岸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城市——额尔古纳市。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1964年生于黑龙江最北方的小村“北极”,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