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14日电 我从昆明回归故乡不久便赶上《鸡西日报》创刊60周年征文。作为她昔日的读者与作者,有很多肺腑之言想对她倾诉,因为我与她阔别已达14年之久。
当看到她已由四开小报变为对开大报,已由黑白印刷变为套红彩色印刷,已由单纯日报变为附带晚报时,我感到她比14年前更加丰满、更加俊秀、更加动人。虽然《鸡西日报》并不是我发表处女作的青葱园圃,也不是我收获成熟果实的黄金大树,然而我对她的感激之心、眷恋之情却很深、很浓、很炽热、很纯真———因为她是我交往时间最长的一位良师益友,而且还是助我“北雁南飞”的一双有力翅膀。于是,在35年记忆的长河中,便不时地泛起一朵朵温馨的浪花。
一篇散文———我送《鸡西日报》的薄礼
1973年末,我由牡丹江市的穆棱县转到鸡西市的穆棱矿。为熟悉新环境,我首先打开鸡西的“窗口”,把阅读《鸡西日报》作为每天的必修课。由于我以前曾为《牡丹江日报》舞文弄墨,到新地区后也想为《鸡西日报》写点什么。于是在1974年末参加劳模大会后心有所动,便写了篇抒情散文《光荣花》寄给编辑部,这是我到鸡西市一年多首次为报纸写稿,算是投石问路,也是送给《鸡西日报》的见面礼。没想到我这个外来户竟一箭中的,《光荣花》很快便在副刊上发表了。从此,我便成为了鸡西市的业余作者。
一幅照片———《鸡西日报》对我的厚爱
1983年3月5日,《鸡西日报》发表了一幅图片新闻,刊登的竟然是我指导教师们开展教研活动的照片,并配有200字的说明,是关于我的“优秀教育干部”先进事迹。这幅照片很是让我风光了一阵,因为能上《鸡西日报》新闻版的教育干部毕竟是凤毛麟角,足见《鸡西日报》对我的厚爱。不过,这里绝对没有私人关系,因为我对编辑和记者并不熟悉。
这幅照片对我十年之后应聘中国光华教育集团一报一刊总编辑还起了不小的作用呢!因为那是教育的专业报刊,招聘条件就有一条要“懂教育的优秀干部”。手持荣誉证书的优秀教育干部很多,但照片上党报的优秀教育干部却很少。
一则评论———我向《鸡西日报》的告别
1994年暑假,我应聘光华集团报刊总编获得成功,通知我开学后到北京大学分校报到,培训两个月后再去武汉总部上岗。这次应聘成功,除了“优秀教育干部”照片外,与我编辑、出版了三本书也有很大关系。其中我任副主编的一本《记叙文章法例话》,也有《鸡西日报》的一份功劳,因为书中选用了我在该报发表的文章作为例文。
这次远走他乡,不知何日归返?我依依惜别地向助我腾飞的《鸡西日报》道一声:再见!顺便翻开近期报纸,想在临走前再看她一眼,于是,一张“诗歌专页”映入眼帘。我思绪飞驰,浮想联翩,读后便呵成一则文学评论《赏心悦目一束诗———品读〈鸡冠花·诗歌专页〉》,1994年8月30日发表在于洪范、滕范杰编辑的“鸡冠花”上。这是20年来我在《鸡西日报》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一本证书———《鸡西日报》助我的云梯
我刚到武汉上岗,人民日报社新闻函授的结业证书便颁发到手中。这又要感谢《鸡西日报》———因为我在家乡时参加人民日报社的新闻函授还是《鸡西日报》搭的桥。凭着《鸡西日报》直接或间接给我的“三大软件”,使我这个北疆的业余作者竞在南国专职编辑的岗位上昆迹了14年。
由于光华集团学校分布在近十个省、市,所以我有机会到各地采访,顺便写了几篇游记,曾几度想寄回《鸡西日报》,送给家乡人几捧漓江的绿水,几簇洱海的碧浪,几首白云山上的小诗,几缕黄鹤楼头的遐想……春城虽云乐,每每也思乡,我曾一连填了三首《长相思》的词怀恋龙江。现在我回来了,又回到我起步的地方。时逢《鸡西日报》60华诞,除上述文字外,又草成一首五律以表谢忱,以述衷肠;
鸡西第一报,六秩亦青春。
艺苑奇葩丽,文园芳草馨。
身为受益者,心谢育花人。
牢记春风惠,长怀细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