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21日电 1956年9月,鸡西县政府决定筹资近5万元,将鸡冠镇内当时最繁华的红军路中段进行改造。首次改造的这段路东起今广益街、西止今新华街,担负设计任务的是道桥助理技术员王玉兰,由刚刚组建起来的市政工程队施工,采用浇灌式的施工方法,修筑了长788米、宽7米、总面积为5116平方米的柏油路面。红军路成为鸡西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柏油路。
历史上,在鸡西市区形成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土路,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市区仅有街道14条,总长度为6.33公里,总面积为2.532万平方米,铺装路面为零,均为土路、宽度3-5米不等。1941年,鸡宁街(鸡冠区前身)为伪鸡宁县政府所在地,街内东西向已形成的街道有北街(今祥光路)、市场街(今红军路)和南街(今永昌路)三条主要街道,均东起今广益街、西止今新华街,是长约700米、宽4-5米不等的土路。火车站北当时有一条东西向宽窄极不规则的土路,人们习惯称之为火车站路,长约700米、宽5米,临近光复时改称大野路。由火车站到南山陆军医院(今矿务局办公楼处)有一条仅能通过汽车宽约4米左右的南北向无名土路,长约1000米。由火车站到西山日军驻地及兵工厂处有一条东西向宽约5米,长约700米的无名土路。街里南北向辟有6条顺街,均南起火车站路(今兴国路),北止北街(今祥光路),长约300米、宽4米左右,均为土路,有的有名,有的无名,当时的街市布局呈长方形。
建国后,鸡西县人民政府曾抽调民工、动员居民义务出工,对县城仅有的东西向兴国、永昌、红军、祥光四条主要街路普遍进行了整修。即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铺上一层15厘米左右的灰渣碎石等,加以整平后自然碾压,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鸡西第一条柏油路———红军路始建于1937年,初期称市场街,1941年改称鸡宁路,1946年改鸡宁路为红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