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3日电 农业综合开发是解决农民民生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必要手段。近年来,鸡西市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力度,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改善生存环境、扶持建立农机合作社等有效措施,为解决农民民生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项目争取再创新高
2008年,全市共争取各类农业开发项目23个,争取中央和省资金3943万元。投入土地治理项目6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4万亩,完善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蔬菜基地3处。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大豆磷脂加工项目1个、绿色板鸭项目1个;科技项目争取4个,扶持养猪科技服务体系1项、水稻良种繁育体系3个;扶持新农村联系点2个、农机合作社2个、部门项目4个。利用开行贷款扶持养猪项目1个,贷款2000万元。争取世行项目1个,落实60万美元扶持北京顺新龙公司发展生态养猪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经过1年多的开发建设,项目区生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粮食单产由4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万公斤,年增产值800万元,辐射带动农民3000多人,人均增收287元。蔬菜基地项目建成后,种植业结构得到充分调整,项目区新增蔬菜生产能力6.8万公斤,年增产值29万元,蔬菜种植户人均增收227元,辐射带动周边千亩蔬菜基地发展,社会效益明显;产业化项目的建成,扶强壮大了龙头企业,使各种生产基地为主的规模化生产有了新跨越。科技项目的建成,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开发区的贡献率,加快了科技进步步伐。新农村联系点项目助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帮扶村生产发展,村貌整洁,农民生活富了。农机合作社项目建成,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的扩大,使我市的农机化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开发行贷款项目完成后,扶持我市生猪养殖基地20处,为拉动我市生猪养殖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精心规划共建和谐
为把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好、规划好,达到高水平,鸡西市农开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任务分解到村,实现新农村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
经过鸡西市农开部门的积极争取,从2006年开始,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把密山市劳动村和虎林市虎头村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搞好试点村建设工作,我市制定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帮建试点村建设五年总体规划》和《2006、2007、2008年试点村建设实施计划》。3年来共投入资金285万元,以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彻底改变两个试点村以往的脏、乱、差局面,实现“村容整洁,乡村文明”;以加强两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科技含量,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鸡西市农业开发部门依托各部门共建和谐新农村。协调交通部门投入200万元,2006年在劳动村铺设8.7公里的水泥路面,使全村9个组全部通白色路面;协调市计委、水利部门为试点村建设给予资金扶持,解决了村民饮用自来水问题。在帮建单位的带动下,村级集体及农民也自发地筹集建设资金,采取集体筹一点,农户掏一点,广大农户在享受政府补贴同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水、改厕、修建铁木栅栏,开展庭院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善。
新农村建设展新姿
近年来,在鸡西市农开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
3年来共修建村屯道路10公里,建铁栅栏院墙1.34万米,种植绿化树6000株,改建标准化厕所120座。经过3年来的村容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两村卫生环境,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围绕促进农业生产,共建设高标准示范农田800亩、清淤排水渠20公里,修建涵洞210座,修农田路5公里,建育秧大棚28栋,建蔬菜大棚8000平米,购无线广播设备1台套,购滴灌设备及管路16台套,建牛舍200平方米。育秧棚的建成,解决了部分农民育秧难的问题。牛舍建成后,存栏育肥牛达到70头。按市场价计算,每头牛产值达6300元,实现了总产值44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两个试点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滞后,始终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我市农开部门抓住关键环节,想农民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制约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加大了治理力度。3年来,已修建涵洞210座,修农田道路5公里,动用土方4万立方米,清淤排水沟渠20公里,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与开发前比,2007年人均增收480元。
通过3年来的建设,试点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乡村到处显现出“乡风文明”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