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30日电 本报二版2008年12月1日所发通讯《让生命的“集结号”永不停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尤其是在公安战线,广大干警深为文中老复员军人丁熙禄的生活际遇痛心难过。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帮一帮老人,让他幸福地安度晚年。
1月10日,三九第三天,寒气逼人。记者来到鸡冠公安分局红星派出所,一下车就听有人高声问,谁是写“集结号”的。干警们急于和记者交流的无非是:战争年代,老人以“我是一个兵”的大无畏精神冲锋在前;和平年代,老人却阴差阳错地生活得这么困顿。他们说,老人也是着过装的人,现在过得这样,就像曾经的战友过得不好一样,他们心中不安。
不久前,从报纸上知道老人的事后,红星派出所已经派驻片民警小赵关照老人的日常生活,生怕老人再有什么闪失。同时,他们还同红星乡政府协商,通过民政部门给老人找一找相关的档案和政策,看看能否增加优抚金和保障金。另外,他们还与老人所在村联系,希望村里尽量把住房问题解决,让老人早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10日这天,所长于洪滨又带着干警们把5吨煤送到老人现在的租住房处。
记者再次看到老人时,突然发现,在众多高大魁梧的干警们中间,他显得矮了一些。身上穿着一件黑色半截尼大衣,精神状态很好。看着干警们麻利地卸煤,老人屋里屋外地忙着,不时让大家进屋暖和暖和。所长于洪滨见炉灶边放着一盆黑乎乎的泥坨子,以为老人用它做引柴,便说:“大爷,明天我们再给你拉一车引火柴。”随后,他又对身边的民警小赵说:“今后大爷家缺啥少啥你都留意些,老人的事我们管了!”老人听着非常高兴,他说:“这回不用担心屋子冷了。”
今年82岁的丁熙禄老人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复员后在老家辽宁的一家石棉厂工作。后辗转落脚鸡西,其间的遭遇令人痛惜,本报去年12月1日的报道中对此有详述。近10年来,老人离开村子,到市区周边的河滩地给人看沙场,并就近种些玉米、青菜,闲时捡破烂,以此解决大部分生活来源。他很能吃苦,家常饭就是苞米面糊糊煮白菜。住的也是他个人搭建的破板房。去年底,市河道管理处的同志在清障时发现老人,并热心的把他送回村。市水务局为他临时租了一处房子,买了电视和生活必需品。老人的身边从此有了越来越多关心他的人。
老人说,他干裂的双手渐渐软和了,那是抹了市水务局的职工送来的防裂膏。他到乡里取优抚金,乡民政部门的同志主动先期垫付,不让他再多跑路。鸡冠公安分局的领导前两天也来走访过他,送来几箱水果,嘱咐他一定要健健康康地安享晚年。老人身边多了温暖。这个冬天,我们也感到温暖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