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地球一小时”这样的活动,理念意义是有的,节约能源、爱护环境,当然是有益的、应该的。但节约的意义,绝不等于正常应该用而不用,只是说,要避免无谓的消耗、无端的浪费。同时具有经济意义,因为无谓消耗、无端浪费,必然加重社会的劳动负担,大家会因此活得累一些。
28日晚8点半,我正有事做,需要灯光,既然需要灯光,没有理由不开灯。因此打乱生活节奏,我觉得无聊。其实这个时候,本来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最离不开灯光的时候。
想想也挺搞笑的,因为时差关系,“地球一小时”期间,基本只是中国参与区的主要城市处于用电高峰期,其它参与区的主要城市,要么已经夜深人静,要么还日未落山。忽发奇想,将“地球一小时”推迟数小时,等伦敦的太阳也沉入了泰唔士河底,“伦敦眼”还会熄灯吗?或者提前数个小时,在悉尼夜生活正丰富的时候,著名歌剧院会让自己一团漆黑吗?搞不好,咱可是又被那帮“死洋鬼子”给耍了。
类似“地球一小时”这样的活动,其理念意义的胜利,决定于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使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能够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为现实的行动、现实的规则,意义根本在这“一小时”之外的。
就是形成一股合力,在这“一小时”之后,推动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生产、使用提供各种便利与补贴,使研发、生产、使用者都能够从中受益,这样比单纯从道德意义上宣传、鼓动有意义得多。
依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宣传、呼吁国人从我做起、节约能源、爱护环境之外,恐怕还要自发组织起来,强化对公共服务机构在能源消耗方面的监督,后者近乎恐怖的能源消耗早已为人诟病。
如是,才能使社会整体的能源消耗在新基数基础上形成平衡,才可能真正节能,是理念胜利了。否则,如“地球一小时”北京行动,尽管少用了7万度电,只是没用而已,不等于没发出来。也不可能因为这暂时性的行动关闭机组,不仅究竟要少用多少电无法估算,而且,机组一关一闭,成本更高,损失更大。偶然性的“地球一小时”北京行动,只可能浪费能源,而绝无可能节约能源的。
如果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这7万度电的损失确实也不是承受不起,为避免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完全可以另行组织“中国一小时”,却偏偏选择在用电高峰期凑什么“地球一小时”的热闹,拿自己的用电高峰去适应人家的用电低谷,为关灯而关灯,并不比“因噎废食”高明,会过大程度地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在宣传效果上是起反作用的。甚至,会完完全全沦为一小时的娱乐秀,那就是节能理念的彻底失败了。尽管娱乐本身,对有兴趣的参与者来说,并不算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