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4月23日讯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发现书桌上有一首没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暗自思忖:“秋风萧瑟,虽群芳凋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花瓣怎么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就离开了。后来,王安石看见了续诗,笑道:“连苏东坡也不好好读书。难道没有读过《楚辞》中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吗?”
落英,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尔雅》解说,“落”可译成“始”;“英”即花。屈原所说的“落英”并非落花,而是始花,是指初开的鲜花。如果按照王安石的理解,也违背常理,因为只有初放的菊花才鲜嫩可口;而落瓣之枯花,味如嚼蜡,肯定是难于入口的。
王安石当时诗中写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菊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多次到黄州考察,并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菊花“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清初诗人兼画家宋荦在黄州任通判多年,曾写出《落菊瓣》名篇,证实黄州菊花并不落瓣。可见,这其实是王安石自己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