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强校工程建设 引领事业科学发展
张金学
鸡西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改革发展全局,注重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均衡发展,学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的‘龙头’,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的‘输出地’,龙江高职走向全国的开路先锋”(省领导语)。
透视鸡西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只有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笃信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事业才能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鸡西大学党委书记朱云武语)。
认识到位:抢前抓早笃定科学发展
早在2004年3月召开的鸡西大学四届三次教代会上,校党委就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建设崭新鸡西大学的伟大工程”的战略目标,在鸡西大学范围内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论断。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学校所有决策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定位在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上,一以贯之地坚持了开发式前进、滚动式发展的指导思想,量力而行,既坚定不移地借助社会力量推进事业发展,又避免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做到了良性循环。学校还统筹把握、正确处理好了质量与规模等26个关系,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获得了黑龙江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省委命名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委命名的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全校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入心入脑,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伊始,市委指导检查组通过听会、指导、访谈,做出了鸡西大学学习实践活动“认识早、上手快、起点高”的评价。
科学决策: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路线、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十五”期间,鸡西大学经历了外延式发展阶段,建成了“大校”。“十一五”时期,学校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改革、质量立校、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坚持“创新、务实、精细、高效”的八字方针,坚定不移地把鸡西大学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强校”。建设“强校”的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符合“高教强省”的战略需要,符合鸡西大学发展实际。
大力推进“强校工程”,提高质量是核心。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千方百计培养学生择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大力推进“强校工程”,深化改革是动力。按照优劳优酬、开源节流、减员增效的原则,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创新。一是按照教育部门有关要求,完成了学生食堂的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成就和贡献评定级别,区别待遇;三是进一步提高组织效能,加大校系两级管理力度;四是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积极酝酿鸡西大学民办教育园区筹建工作;五是深入开展目标责任制,健全考评机制;六是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七是控制和降低管理成本,健全校内资源分配系统和资源使用与利用等相关制度;八是精简机关工作人员,充实一线教学科研力量;九是加强依法治校力度,全面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十是开始组建校系两级教授委员会,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此外,进一步整合对外开放意识,加大开放力度,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建设“强校”创造良好环境。
大力推进“强校工程”,科研带动是关键。目前,鸡西大学已有了百名教授、1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学校鼓励百名教授带头搞科研,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倡导14名学科带头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后备带头人,组建强大的创新团队,真正发挥好鸡西大学“人才高地”的作用,实现“墙里开花墙外香”。
大力推进“强校工程”,专业建设是重点。学校进一步整合学校现有专业资源,在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调整上,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支柱行业;以特色和品牌专业为带动,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着力提高所有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建设着重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建设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紧密挂钩的机制,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一条龙”管理。
执行有力: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
机遇和好环境属于那些想作为、敢作为、有作为的人。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笃信事在人为。虽然国家政策调整延缓了我们“升本”的脚步,但鸡西大学“升高职本科”的目标绝不动摇。两年多来,学校在软硬件两方面继续强化“升本”条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家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抢占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目前学校正高职人员达到97人,副高职人员9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市级拔尖人才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人,博士14名,硕士150余名。“十二五”初期实现“升本”的目标指日可待。
2007年以来,学校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五次全员聘任,实现了人员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历史性转变;以《鸡西大学关于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为标志,实现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新三学期制的实施,首开全国先河,在培养高职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8年,学校抢抓黑龙江高教强省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机遇,招贤纳才,多方引资,成立了省人事厅挂牌的“黑龙江省煤电化建设专家工作基地”、“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鸡西科研基地”、“亿阳煤化工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开设了10余个涉煤专业,建成了两个省级涉煤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实验室”;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生产建设第一线,找项目,搞科研,立项365项,获奖190项,引资156万元。多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学校以创建“3N系统学生就业新模式”为标志,搭建了科学就业平台,打造“就业绿色通道工程”,在国内首创了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实现了毕业生无障碍就业的终极目标。应对金融危机,鸡西大学率先进行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在全国推广。学校成为全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面旗帜。作者系鸡西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