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沪苏渝皖等多个省市采访时发现,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上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损害百万群众心中的党政机关形象。对此,许多地方党政干部还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提高干部对“两个舆论场”的敏感度,认真回应多形式的群众诉求。
在网络触角延伸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今天,谁都不敢轻视网络的“扩散作用”。在网络上,你可以一夜成名,也可以一瞬间“臭名远扬”。表现在对官员的监督上,网民的热情是越来越高涨。比如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八万多个。仅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在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等。
面对网络群体性新闻事件点击率达百万,有专家认为现在的干部还不适应。在我看来,这是个伪问题。要说干部不懂上网,是不可能的,对所管辖范围内的事情引起网友的关注毫不在意,同样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干部会感到不适应,所谓的一些干部对网上群体性事件缺乏清醒认识,本质上就是对民意的不尊重。试问,对网络群体性新闻事件点击率达百万不适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难道就能够适应吗?如果平时就注重对民众意见的重视,如果平时就遵守信息公开,那就不论网上还是网下,都能够做到认真对待民意。
网络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官员监督的深层次提升,而之所以会发生网络群体性新闻事件,其关键还在于干部还没有储备起对民意绝对尊重的意识。
网上的发问,有何难以应对?只要将事实公开,只要依照相关规定或法律进行处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专家对干部的不适应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能否发挥作用,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将调查公开,如果惩罚公开,如果将过程公开,那干部要想不适应恐怕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