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7月6日讯 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进城求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她用爱心滋润着天真的乡下娃,把全部真情倾注到农村教育事业上。她就是鸡冠区红星乡中心校教师、共产党员姜玉霞。
今年40岁的姜玉霞1993年从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鸡冠区的一所农村学校任教。17年里,她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为一名“省级优秀园丁”;从一名平凡的班主任成为“市优秀班主任”。在三尺讲台上,她如痴如醉地耕耘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姜玉霞深知: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得有长流水,自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工作中,她虚心求教,认真钻研,力求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参加工作第二年,她讲授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就被评为区优质课,并为全区老师作观摩讲课。她还先后有8节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新课改的到来,使姜玉霞的课堂教学如沐春风。在新课程实施中,她潜心钻研新课程理论,细心揣摩名师课堂教学方法,博采众家之长,积极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中,形成了自己轻松愉快的教学特色。2005年6月,她在《小镇的早晨》一课中,大胆创新,以教学模式新颖、教学方法灵活的特点,得到了大赛评委的好评。2008年3月她又在阅读教学观摩会上现场做课。同年6月,她再接再厉,参加了全省优质课评比,她讲的《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又以绝对的优势荣获“省优质课教师”殊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长期与农村孩子在一起,姜玉霞深切地感悟到:“农村的孩子更加渴望爱、需要爱,需要教师用心血浇灌他们的心灵。”
姜玉霞当班主任的第一天,面对那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几十双眼睛的时候,心中不由自主地想到:既然自己选择了做班主任,也就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觉得,只有用“童心唤醒爱心,爱心滋润童心”的师爱,才能与孩子融为一体,让他们乐于接受自己。姜玉霞在履行“教、导、管”的职责时,力求做到三少三多,即:少用比较去挖苦,多用对比来鼓励;少用霸道去堵嘴,多用倾听去宽容;少用空话来许诺,多用行动去感染。
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家庭贫困的孩子,学习后进的孩子,她更是用博大深邃的爱去关心帮助他们。赵长明同学的妈妈病故了,姜玉霞了解此事后,把孩子带到儿童公园玩了一整天。回来时,又给他买了一些农村孩子几乎从未见过的玩具和课外书。就这样,姜玉霞用爱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让爱凝汇成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姜玉霞,对农村孩子有种特殊的感情。2006年,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她来到坐落在鸡冠山脚下的朝阳小学。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市里居住的她每天早上6点就得走出家门,中途倒两趟车,紧赶慢赶才能在7点前赶到学校。农村学校周围空旷,冬天气温比市里低三、四度,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看到与她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有了更好的岗位,姜玉霞也曾羡慕过。要好的同学劝她,找个理由调到市里吧!姜玉霞也动过心,但一想到村里那些朴实的孩子们,想到那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她只能在心里对自己说:“等等吧,再等等吧。”这一等就是17年。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和过度的劳累,姜玉霞患上了风湿和颈椎病,医生叮嘱她一定不要着凉,注意休息。可当她一走进班级,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就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忘记了病痛。
一位伟人说过:“人活着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姜玉霞告诉记者,她的激情在她的班级,在孩子们身上,她的生命注定将为三尺讲台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