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取代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汇丰银行,位居全球大银行市值排名前三位。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昨日,新华社援引法国财经新闻社《财经周刊》最新一期报道称,相比两年前次贷危机爆发之时,全球大银行市值排名现在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取代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汇丰银行,位居全球市值最大的15家银行中的前三甲。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以2570亿美元市值高居榜首,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二、第三位。而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西方大银行市值严重缩水:花旗集团市值由两年前的2560亿美元缩水至145亿美元,排名一落千丈;汇丰银行是目前排位最靠前的欧美银行,位居第四位,但其市值在两年里也缩水了32%。此外,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纷纷滑出全球前15名之列。难道真是金融危机缔造了中国银行业的崛起?危机之中凸显强势究竟更令国人宽慰,还是更堪忧?
天上掉馅饼
相比两年前,全球15大银行的市值总额缩水了28%。仍留榜单的10家银行中,只有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市值出现上涨。两年前的榜单中有13家银行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到今年6月底只有6家银行的市值超过这一标准,前15强的门槛也由930亿美元锐减至540亿美元。欧美银行无一幸免:在前15位的排名中或下跌或完全跌出排位。“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估值体系全面性的破坏,而由于资本市场与欧美处于割断状态,中国的估值体系在相对独善其身的环境下基本没有受到任何冲击,这是中国的银行市值目前远高于欧美银行的最大原因所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
《财经周刊》指出,银行市值排名的变化由其股票价格的表现决定。金融危机令风险敞口较大的银行业绩大幅下滑,投资者采取了“用脚投票”方式大量卖出这些银行的股票。反观中国和巴西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银行风险敞口小,且整体经济相对更稳健,投资者大量持有或买入相关股票,其银行市值也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比于其他国家要有力得多,也有效得多,中国政府强劲的救市政策也进一步推高了资本市场的价值体系,这也是造成中国银行市值上涨的原因所在。”
孙立坚表示,“所以,中国银行市值排名的竞争力是在政府保护的环境下取得的,而非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成绩。”孙立坚认为:“欧美市场估值体系的破坏,以及中国政府的政策导致中国银行的市值大放异彩。可以说,中国银行市值的三甲排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仍缺核心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银行在前15名榜单中仍出现了新面孔,它们是美国高盛公司、加拿大皇家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对于目前仍排在全球前15位欧美银行,尤其是高盛集团,我们应该致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如果把中国的四大行放到美国这样的环境,估计没有一家能做到像高盛这样的成绩。”孙立坚说。
“目前,息差收入仍是中国四大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排除这一主营业务,相对于高盛这样的银行,我们的银行没有任何的核心竞争力。一旦中国实行利率、汇率市场、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四大行在失去垄断地位之后,真不知道他们的竞争力在哪里。我们该学习高盛这样的‘瘦身型发展’,让每家银行都具有可与国际大行匹敌的核心竞争力。”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另外,孙立坚还提出担忧。他指出:“目前公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表明,中国的新增贷款激增,同时大量热钱开始流入中国,而这些资金有不少流入股市从而推动股价上涨,已经催生了泡沫,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市值的上涨令人担忧。日本的很多银行市值在泡沫经济时代也是排名全球前15位,然而现在都已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