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12日讯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虎林市采访,所到之处,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农业生产锁定无公害,项目建设立足可持续,旅游追求原生态,生态型经济在虎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虎林,天蓝、地绿、水清。该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保护、建设与利用并重,把生态环保作为立市之本,不断推进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做强绿色产业,倾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市。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叫响了绿色品牌。虎林市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绿色食品主产区。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从绿色食品到无公害有机食品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达107万亩,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24个。率先在全省启动农业GAP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定面积达到137万亩,无公害食品认定面积达到135万亩,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45万亩,被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为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种养加无公害食品整体推进县。该市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循环利用项目,打造粮食加工、北药、木材、新型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绿都集团领先食品公司年加工方便米饭800万袋,远销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国际市场。珍宝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上的米糠油生产线,年可加工米糠1万吨,生产米糠油1000吨,可转化本市90%的水稻副产品米糠材料;利用大豆加工过程中的废料油脚,经过精深加工,生产出大豆磷脂粉、药用磷脂粉,200吨600万元的初级原料,就可以生产出1500万元价值的产品;清河泉米业利用稻壳发电、供热,从稻壳灰中提取白炭黑,从白炭黑中提取碳化硅、单晶硅,同时生产硅酸钾肥等高附加值产品,彻底消除了“黄色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项目建设先过环保关,节能减排成主流。在虎林,无论规模再大、利税再高,污染超标、资源耗费过大、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持不招不上。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任何一个项目上马前必须先过环保关。相继关停了26家重污染的“五小企业”和3家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近日开工的石青山风电场项目建成后,每年发电约3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废气排放量51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烟尘排放量28.8万吨;北大荒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30万吨稻谷综合加工项目土建工程也在紧张地进行中,总投资5912万元,投产达效后,年可加工稻谷30万吨,生产稻壳碳棒3.27万吨。国电龙源虎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完成了项目可研编制,正在进行专家论证,9月份开工建设,年内完成征地、设备订购和基础施工。污水处理工程、珍宝岛药业血塞通冻干粉针和血栓通胶囊项目建设、双叶茂盛木业木材精深加工、珍宝岛湿地青龙湾景区等29个重点项目,已启动实施14个,完成投资1967万元。全市确定了102个扩内需保增长项目,在2009年开工建设的71个项目中,直接涉及到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达到27个。
生态旅游品位不断提升,特色旅游受青睐。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拉动了生态旅游的迅猛发展。围绕乌苏里江起点开发系列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人前来踏访。依托珍宝岛、虎头要塞两大旅游品牌,开发建设二战终结地纪念园,打造战争遗址体验为主的虎头要塞景区;重新规划建设了中日友好公园、乌苏里江广场,开放绿色明珠观光塔,扩建天然浴场,打造以界江游览为主的江滨景区。加快了珍宝岛湿地栈桥建设,开发青龙湾旅游区,打造以原始生态观光为主的湿地景区;建设高标准家庭旅馆,推出“农家游”、“渔家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使游客能够欣赏到纯正的东北农业风光,感受到淳朴的虎林风俗人情,品味到精美的特色餐饮,领略到深厚的黑土文化底蕴。年初以来,该市已接待游客8.2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378万元。
造林绿化整治城乡环境,建立生态屏障。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建设。
强化了对大气、噪声、水体及森林草原、绿地耕地的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市造林25947亩,城区绿化面积305亩,高标准绿化村屯50个;绿化省县干道和乡村道路228.5公里,栽植树木112万株。明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该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市委常委、市四个班子领导包扶乡镇工作责任制,组织122个市直部门、中省直单位与85个行政村进行了包扶对接,重点推进造林绿化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截至6月末,全市农村已清运垃圾出村4.5万立方米;搬迁和规范柴草垛2300多个,治理背街巷道593条。全市累计投入城乡环境整治资金4500多万元,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为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奠定了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