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15日讯 以往的煤矿,以乌黑的矿工脸、轰鸣的采掘声和滚滚的煤流儿而被世人知晓。几十年来,随着共和国发展脚步的加快,煤炭开采技术也从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逐步发展到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而煤炭产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浸透着煤炭工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映射出他们不屈奋进的身影。
李成杰,在煤矿一干34年,对当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感慨颇多。1969年4月份,李成杰刚过了23岁生日就来到煤矿成为一名采煤工。当时的双河煤矿还叫二道河子煤矿,是1958年建立的地方国有煤矿。李成杰告诉记者,入井后,矿工们每天都要戴着旧式铅酸矿灯,穿过坑洼不平的狭窄巷道到达采掘面。碰头摔跤是常有的事。当时主要的劳动工具是锤、镐、锹等,脏、累、苦、险成了采煤的代名词。那时,采煤都是靠打眼放炮、大锨攉煤,工作既危险劳动强度又大,矿工形容为“四块石头夹一块肉”,效率只有每工1吨左右。遇到条件差的地方,李成杰和他的工友们经常需要趴着工作,爬着前行,几乎每天都是带着伤回家。
日历翻至2005年,李成杰徒弟为他讲述了井下发生的变化:走在大巷里,感觉不到有煤尘,墙壁上也已冲刷干净,各种管道上面几乎没有一丝灰尘,底板上面干干净净,没有了以往的泥泞。棚架整齐,裱褙严密,没有严重歪扭的棚架,工作面内的支架整整齐齐,行人道利利落落。老人感慨道:变化之大真是令人惊叹。
对于30多年来煤矿发生的变化,鸡西矿业集团新发矿掘进工吴世侠用亲身经历告诉记者,1974年,不到20岁的他就在大恒山矿挂号采煤,那时的矿工不但穿着潮湿的作业服下井,作业服十几天也得不到清洗,一股臭味在身上散发着,三五天能在浴池洗澡通常也是泡着“黑水”,一天发一个面包还舍不得吃。而到了1999年,新发矿已今非昔比,在这里,他穿着干净、干爽的工作服,每天用清水冲着澡,不再是过去“乌黑”的脸,每次升井前喝上一袋鲜奶,一年几套衣服换着发,班中餐补助费比过去提高了,想吃什么自己随便到营养餐厅选,补助费用不了,下了班还能带回去点儿。他说,在30年前,井下矿工每月工资只有不到一百块钱,可我们在2004年就能挣到1000多元了,现在的工资比2004年更高……
昔日矿山的脏、乱、差、黑,如今已不存在了。走进矿业集团新发煤矿,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干净整洁的办公楼、工业广场、厂区平台、浴池楼……职工们个个精神抖擞。9月份,矿内各种景观树木崭露新姿,各类花儿竞相绽放,在明媚的阳光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景、物、人构成了新发煤矿一道和谐亮丽的风景。
同样是从大恒山煤矿转来新发矿的矿工庄增春亲眼目睹、见证了安全生产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1985年下井时,他被分配到掘进队工作,下井时乘坐的罐笼小、人员多、秩序乱。工人们下井就像上公共汽车一样向罐笼里硬挤,由于路途远、车速快、道轨质量差,矿车运行过程中摇摇晃晃,人在里面既不舒服也不安全,下车时,两条腿麻的几乎站不起来,如果遇到矿车脱轨事故,人在矿车里面就非常危险了。有一次,他在推罐过程中,罐车突然脱轨,正好把他卡在罐车与下帮柱子之间,现场工友立即组织抢救,由于巷道狭窄、作业环境差,工友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罐车移开,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命虽然保住了,但他的右腿骨折了,直到现在,有时还隐隐作痛。
庄增春告诉记者,现在,随着安全条件一年比一年好,他们的好日子也越过越安稳。现在用的是大功率机组,一个班的体力消耗不到10年前的一半。整个鸡矿集团无论从职工的安全教育、人的安全思想意识到现场作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井下采煤工作面全部应用综采及轻放技术,有效地遏制了顶板事故的发生;巷道采用锚网锚索联合支护,提高了巷道围岩的支护强度,降低了巷道失修率;矿井提升实现自动化,消灭了提升事故;瓦斯监测实现网络化,加大了安全管理监控力度,提高了安全系数;小运输绞车固定全部打成了水泥底座,坚固耐用、安全可靠。职工上下班坐上了既安全舒适、又方便快捷的人行车,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