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18日讯 金色九月,处处呈现丰收的景象。这几天,鸡东县平阳镇永发村村委会主任袁显富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他今年采用玉米通透技术种植的玉米喜获丰收。他告诉记者,我这种技术叫玉米通透技术,四垄苞米、四垄黄豆间作,原来种植的苞米一亩也就产1000斤,现在通过这个种法一亩地能达到2000斤,这个效果非常好。
和袁显富一样,70多岁的鸡东县农民李宝佳采用水稻大钵体育苗种植的50亩水稻田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当老人看到翻金的稻浪,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喜悦。
祖国60华诞来临之际,鸡西市广大农村处处洋溢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富足和谐的喜人景象,发生这些变化,除了国家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还得益于我市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谈到水稻种植技术,农民李宝佳说:以前种植水稻采用传统种植方法,用手扬,叫直播,每亩产量在400斤,种在地里,产在天上,现在采用大钵体育苗、大棚育苗,测土配方施肥,这样亩产能达1000多斤,有的达1500斤。
谈到农民这几年的生活变化,李宝佳说:现在日子太好过了,劳动减轻了,收入提高了,家家都住上红砖瓦房,家家有电视、家家有电话,过去做梦都没想到这事。
近几年,鸡西市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已达到了50多种,其中水稻田采用隔寒增温育苗、超稀植栽培和抛秧栽培,亩产可达到1500斤;大豆田采用大豆窄行密植和重迎茬综合防治,亩产可达到400斤;玉米田采用玉米通透密植和玉米保护地栽培,亩产可达到1500斤,另外,还采用棚室蔬菜综合高产高效栽培、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经达到57%。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顾玉奎告诉记者:采用农业新技术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作物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作用,现在每年面积应用上都在1200亩以上,增加粮食5亿公斤,增产效益在10亿元。
据顾主任介绍,在建国初期,鸡西市的农业技术基本上延续古老的种植方法,靠人畜劳作。播种、收获等生产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很小,生产效率低下。经过50多年的岁月变迁,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种植技术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以前的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代,发展到目前的3年左右一代。目前,栽培技术每年推广应用都达到几十项,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市粮食产量实现40亿斤,比1978年的产量翻了一番。
市农委副主任辛公昌告诉记者:目前,鸡西市各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非常重视,每年投入科技推广经费由50年前的不足百万元,到目前已经达到每年2000多万元,各级都配备了农业科技机构和队伍,全市的种植科技人员已接近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