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作为她的子孙永远不会忘怀那些代表着团圆、祭祖、感恩、爱国、尊老等节日所共有的文化记忆及其文化符号。纪念这些节日,认真地体悟各自纪念的对象及意义,唤起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更成为民族的凝聚力的典型象征。
丰富而浪漫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由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依托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背景,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礼仪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千百年来绵延不绝。
中国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以“阖家团圆”“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春节。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它是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容和仪式最多,节奏感最强的一个节日。回家过年,作为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情结,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期盼。为了这一刻的团聚与快乐,时至今日,依然红红火火,经久不衰。
春节有一个高潮起伏、令人激动不已的过程,有序曲,有尾声;有精神,有物质;有内容,有形式;有感情,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回忆,有对美好前景的展望;有中华传统的延续,有节日文化的综合。通过无数个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书写着“辞旧迎新”“祝福未来”的篇章。
仅以除夕“守岁”那一刻为例:祭祖、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放鞭炮、挂红灯、全家守岁等仪式,庄重而充满激情,深情又富有浪漫,多少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而年夜饭则为一家人在一年中最难得、最精美、最享受的精神与物质大餐。因其最具亲情,被称为最温馨祥和的家宴。辞旧迎新之际,全家老少团聚一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相互祝福,无比温馨与愉悦。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都是以团圆、团聚、祥和、和谐为主题,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憧憬与追求,是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春节所具有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是其他节日所不具备的。
如今人们总觉得现在的春节不如过去热闹了。过去由于物资匮乏,对过年有三盼:吃的好、穿新衣、有压岁钱。孩童与成年人,年轻人与老年人对春节期盼不尽相同,过去与现在对春节的渴望也有变化,尤其是城市居民、年轻人对过春节更是有些冷漠了,原因可能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春节的企盼降低了,现在由于生活好了,已很少有人为着改善生活而盼望过年。
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好事,虽然生活的改善使人们减少了对春节的企盼,但物质生活的改善使得我们有条件把春节过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应当把好的民族传统恢复起来,好的仪式发扬起来,比如扫尘、贴春联、贴春花、贴年画、贴福字、挂灯笼、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团圆饭、熬夜守岁、祭祖、拜年等。按照传统的习俗,一家人高高兴兴、忙忙碌碌地操办春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乐趣。这些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民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不但内容丰富,形式也饶有趣味。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对春节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春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传统节日的地位,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当加倍珍惜,发扬光大。而不能让它们在我们的手里中断。过去把许多传统的习俗给“破”掉了,现在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一些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过年习俗,春节长假可以境内外旅游,探亲访友,故地重游,到海南过春节等。使春节重新成为丰富多彩、热闹祥和、意味深长的节日,成为丰富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明的载体。
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也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发展趋势。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这样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势。因此,从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拓展其功能,以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十分必要。同时应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和文化自觉,接纳或正视其他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节日文化,正是在互相交流、借鉴中跨越时空,走向了现代,实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有着博大的胸怀,对外来的文化做客观评价,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在亲近和体悟自己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人类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让节日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充满激情,是现代文明与开放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慰藉。
让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永远传承,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