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用重要篇幅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抗震救灾,抢救人的宝贵生命,正是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真正实践和充分验证。
关键词: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用重要篇幅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践行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几个维度中,笔者认为要特别着重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后来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他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多次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 “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5]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6]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7] 。
由此可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基本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的发展面临很多新机遇新挑战,也面临很多新课题新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也是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曾尖锐描述道,“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这些马克思曾经批判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事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金钱至上主义,“以物为本”主义等等,造成了人的被异化和物化,社会道德的败坏以及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
其次,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出现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加剧,阶层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等现象。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效率优先”成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环境生态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现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在对当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对于反对和克服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以“物”为本或以“经济”为本的偏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就要克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执政施政的各项活动中去,落实到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追求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目标,为了人而发展的思想也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断得到重视和强化,人的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人民的政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党的这些执政理念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目的的一致。“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功能的全面开发,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历程是一致的。其次,“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任务的一致。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也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8]
党的“以人为本”这种执政理念在“5.12”在今年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成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战胜重大灾难的一面伟大旗帜。
汶川特大地震惊天动地。同样惊天动地的是,在这场灾难中开展的对人的生命爱护、尊重和强调作为救灾首要任务的对人的大抢救。胡锦涛总书记在与美国布什通电话时说:“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同胞因强烈地震失去生命而深感悲痛。”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国务院总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不顾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几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重灾区,并反复强调“救人是笫一位”,“救人,是我们当前抗震救灾战斗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援救工作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的努力,绝不放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军民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各项救灾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在这抗震救灾过程中,无论是抢救被困人员,还是医治伤员,无论是安置受灾群众,还是恢复重建的每一个细节,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救灾理念。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指导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标准的发展观,也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发展观。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注释:
[1]参见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2]参见夏兴有:《论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5月27日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31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68页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42页
[6]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第280页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第631页
[8]参见杨俊英:《简述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第1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5]夏兴有:《论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5月27日
[6]林俊华詹欢:《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载自《党史文苑》2004年第4期
[7]易小明:《论“以人为本”的时代神韵》,载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8]尹业香:《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载自《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9]姚峥嵘宋时全:《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探讨》,载自《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单位:韦文英,中央编译局人事部;刘盛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