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麻山区建国社区,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便民服务站的窗台上。85岁的独居老人白井风坐在椅子上,志愿者小沈正为她测量血压,一旁的社工小谢在本子上仔细记录着"降压药快吃完了"的需求——这是麻山区街道办建国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工作的日常场景。如今,这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的蒲公英志愿服务队,正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把温暖播撒到社区每个角落。
"以前测血压得去医院,现在孩子们上门来,比亲人还周到。"白井风的话道出了社区老人的心声。去年冬天,社区社工在走访中发现,高龄独居老人普遍面临健康监测难、生活照料缺的问题。为此,蒲公英服务队量身打造了"邻家测护""麻利办"等5个特色项目,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居民需求的细枝末节里。
在"义剪相伴"的服务点,理发师志愿者王师傅正为老人们修剪头发。"李大爷喜欢平头,赵阿姨要留鬓角",他的小本子上记着每位老人的偏好。3个小时里,剪刀声伴着笑声,镜子里映出的不仅是清爽的发型,还有老人们眼角的笑意。而在"旧物漂流"站,居民捐赠的60余件衣物经过消毒整理,正打包送往低保户家中,一件八成新的羽绒服上,还留着捐赠者手写的"天冷了,希望能帮到你"的便签。
"不仅要解决事,更要暖人心。"社区负责人说。针对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微光引路"志愿者每周三下午开设课业辅导,大学生志愿者小林还带着孩子们做手工,5个孩子的作业本上,渐渐多了笑脸贴纸。为了让服务更专业,社区请来医护人员培训急救技能,20余名志愿者在"理论+实战"中学会了心肺复苏,居民李大姐感慨:"现在小区里就有'急救员',住着更踏实。"
截至目前,这支服务队已累计为居民办实事50余件,从帮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到为残障人士开辟办事绿色通道,24小时响应的"麻利办"成了社区的"金字招牌"。就像蒲公英的绒毛带着种子飞向远方,这些扎根社区的暖心服务,正让治理的活力在邻里间悄悄生长。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要让蒲公英的'种子'播得更广,让每个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度。"
李鹤 记者 孙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