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密山市西南3公里处,坐落着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又焕发着时代活力的村庄——连珠山镇新发村。这里不仅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更是一个通过产业振兴、生态优化、人才回归实现华丽转身的乡村振兴典范。从革命年代的三次无私奉献,到新时代发展的三重蝶变,新发村用奋斗与担当,书写了一部老区振兴的生动篇章。
三次奉献 红色血脉铸就担当
新发村的历史与共和国的诞生紧密相连。1946年密山解放后不久,新发村正式成立,并迅速建立了村领导班子与农民会,开启了组织化发展的新篇章。1947年,新发村率先响应党的号召,办起了全区合作社;同年,为支援前线反攻,东北军区军工部在村里设立军工一厂,村民三次搬迁,为国家军工建设做出无私贡献。1954年,村民又将300亩土地无偿支援给四七五厂发展军工事业。进入新世纪,随着密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村里再一次为全市经济发展奉献土地,展现了革命老区无怨无悔的担当与胸怀。
产业蝶变 集体经济激活振兴动能
曾几何时,新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不足8万元,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现象严重。2012年以来,村“两委”班子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首要任务,盘活资产、招商引资,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产业促振兴的新路子。
近年来,借助“金鸡归巢”计划,新发村盘活闲置资产,引进迦宝新能源、源达生物科技等企业,将秸秆、稻壳变废为宝,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动村民就业。同时,围绕“种植业是主导产业”的定位,新发村通过旱改水扩大水稻面积至2600余亩,发展优质稻生产;成立水田、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庭院经济年创收40余万元;组建建筑工程队,承揽农田水利与道路建设;利用密山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组织闲散劳动力到企业务工,实现季节性就业增收。从“输血”奉献到“造血”致富,新发村完成了产业蝶变,让革命老区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生态宜居 人才回流赋能未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发村深知,只有环境美、设施优,才能留住人、吸引人。在致富的同时,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金字招牌”。短短几年间,新发村投资6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修建硬质路面19万平方米、绿化带7000米,安装路灯90盏,建设村级活动场所与休闲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分布式能源供暖、室内卫生间改造、免费饮用水、垃圾清运体系完善等一系列惠民举措,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一切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更吸引了外出农户与青壮年返乡创业,20余户外出农户、12名创业青年陆续返乡,曾经的“空心村”重新热闹起来。生态蝶变与人才回归,让新发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传承精神 红色基因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融合
从“三次奉献”到“三重蝶变”,新发村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老区品格,同时又紧跟时代步伐,以产业振兴、生态优化、人才回归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如今,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新发村正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坚持党建引领、产业驱动、生态宜居并举,努力把新发村建设成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发村的故事证明:革命老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