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0月19日电 最近,读到新华社一则题为《专家称食物快速测毒试纸有望成家庭必备品》的报道,说“目前,科学界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知道食物是否安全。该试纸一旦面世,有望成为家庭日用品。”读过以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测毒试纸可以测出食品的伪劣,这东西好是好,但如果它自己就是伪劣产品,那该怎么办?这样一想,非但没有觉得安心,反而又多了一层担心。
我先是以为自己瞎担心,但很快就读到一位网友对这则新闻的评论,问“有没有发明测试这个试纸的试纸?”后面的数位网友又一连加了好几个“有没有发明测试这个试纸的试纸的试纸?”可见对试纸不放心的不是我一个人。
科学界承诺提供防备有害食品的方法,但做科学的人却得不到公众的信任,这向我们发出一个警讯: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人的社会交往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承诺和信任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经久、稳定而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和个人心理结构。社会学者吉登斯说:“信任缩短了因时间和空间造成的距离,排除了人的生存焦虑。若不加以控制,这些焦虑会不断对人的感情和行为造成伤害。”食品安全是建立在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承诺和信任关系之上的。人每天要吃东西,如果我们不能信任我们必须依赖的食品供应者,那么我们得承担多大的生存焦虑?
信任的对象是人,不是代替人的科学或规章。食品有毒,不是因为缺乏科学,而是因为有人在滥用科学。这些人甚至使有毒食品成为当今的“科普”老师:人们从大米里面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面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面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面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面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又从奶粉中了解了三聚氰胺。
同样,有毒食品之所以能畅行于市,不是因为没有规章,而是有人在破坏和利用规章。规章可以由法规管理,但法规最终得由人管理。尽管我们可以将人放置在监督制度之中,但我们最终还是得信任运作监督制度的人能公正无私,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一层层的规章,因为一层层的规章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个人身上。架空了人的道德和责任作用,“监督”机构和程序叠床加屋,难免成为“试纸的试纸的试纸”。
据报道说,能检测单一毒性的食物试纸早已面世,由于毒物花样翻新,现在“攻克”的目标是发明“能检测所有毒性”的试纸。这种试纸一旦上市,“市民外出买菜只需带上一包,非常方便”。且不说天下到底是不是有真能包测“一切”毒性的试纸,就算有,难道要把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就此从厂商和国家转移到居民自己身上?如果这样,岂不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
“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对任何“去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保持应有的怀疑和警觉。再精巧的锁具也解决不了社会治安问题,同样,品质再可靠的试纸也解决不了食品安全的问题。试纸顶多不过像一个测谎器,如果人与人交谈随时必须带着测谎器,不管测谎器多么灵便易用,都是在随时提醒我们,人际诚实交流是多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