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14日电 在《鸡西日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感谢历史选择了我,让我有机会参与这项重大变革,带领班子成员和报社全体职工共同奋斗,使报社能与时代同行,使职工能够享受变革带来的欢乐和收获。
我是1991年初到报社任党委书记。当时,鸡西日报社在省内是有地位、有威望的,特别是这支队伍十分过硬。就是硬件建设陈旧、落后。我在调研情况时才知道,出一张报纸相当费工耗时!要把铅先熔化,再铸成一个个铅字,送到拣字车间。拣字工人按稿件需要的文字,拣到一个个盒子里,送到排版车间。排版工作根据编辑部的版样设计,再把一个个铅字填满版样。然后打成纸样,上轮转机印成报纸。当时,省内绝大部分地市的报社,都已淘汰了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上了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省工省时,质量上乘。就连我市矿工报社也已改造完成。这套先进设备,最初由北大王选教授主持研究成功的。电脑打字、排版、激光制成PS版,放到胶印机上就印报了!
当时全国处在解放思想,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都在外塑形象,内挖潜力,搞活经济。宣传工作首当其冲,任务很重。记得市委、市政府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辟专版撰文推介鸡西的经济、社会、人文优势,以提高鸡西知名度,吸引外界关注。《鸡西日报》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经常受到市委、市政府的批评。另外,省内兄弟报社由于印刷出版改造以后,大大激活报业经济发展,发行和广告业务效益猛增,职工生活得到改善。我曾参加过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省报业头头参观学习《沈阳日报》改革经验的活动。《沈阳日报》的编采人员都身配五机:照相机、手机、传呼机、录音机、收音机。各部门都有采访车和工作用车。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非常令人羡慕。
对《鸡西日报》贫穷落后,工作被动局面的改变,是几届班子和报社全体职工的多年梦想与追求。仇世文总编主持工作时,就有决心和安排。
在这历史大潮的推动和激励下,任何一届班子,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都只能责无旁贷地将这改变现状,谋图发展的历史重任担当起来。所以,我们班子成立之初,就把上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我们的方针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勒紧裤带紧缩开支,优先安排设备更新资金。同时争取市政府的财政支持。我和薛云峰同志,多次抽时间到省内兄弟报社考察报业经济的先进做法,考察激光照排的最好厂家和最佳配置方案。1992年的4月末,我和云峰到《佳木斯日报》和《农垦报》学习经验。《农垦报》的张总编(北京知青,后调中纪委工作)的建议给我启发很大,他说:“起步晚有好处,可以选择高起点。比如我们电脑都是286,你们可以上386的。”张总编以后又在北京见一面,后失去联系,但我感谢并怀念他。这项工作正式启动是1992年6月,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考察北大方正和潍坊华光,经过分析比较和对售后服务的考察,确定购置北大方正的设备。又先后三次同北大方正的何林工程师,就配置方案和价格进行艰苦谈判,最后以41.5万元(报价64万元)达成协议,签订合同。何林工程师最后和我说:“人家都抬价要回扣,你使劲压价。你压价这么狠,总得让我们挣点啊!”。我说:“没办法,我们穷,一分钱得掰成两半花!”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复杂的,来不得半点疏忽的综合工程。而这一工程又是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完成。当时报社百业待兴,人员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工作千头万绪。如:去绥芬河办报之事,也是轰动全市的一件大事。本来是件充满商机市场巨大,大有可为的好事。仇世文、朱满善、唐中华、刘学义、刘伟光以及薛云峰等同志都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可惜,在金钱、利益的支配下,矛盾重重,人为地夭折了!但是,组织人员进驻、寻找商机的考察、同绥芬河市委及宣传部的谈判、终止合同利益分割、人员撤回的善后及安排等等,从1992年4月到1993年4月,白白耗费一年的心血。再如:多种经营公司的建立。刘学义同志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在十分困难的境域中,在冰天雪地中创办汽车防冻液厂,很有起色。为了支持工作,我曾到鸡东煤矿张廷宇处借款做启动资金,到石油公司帮助催还欠款,和向阳办事处谈判联办彩印厂等等。尽管事务繁多,但班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排除万难,确保中心工作的完成。
激光照排引进,提出工作素质提高以及劳动力解放,一批工人下岗,重新分配的新课题。所以,班子未雨绸缪,在进设备之前,先做好工人思想工作,接受新事物,服从组织安排。同时在青年工人中,经过文化、业务考核,选拔14名微机操做人员送出去培训。更值得记忆和称赞的是在微机室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薛云峰、刘伟光付出心血,刘伟光的爱人周树杰同志无偿地参与了整个建设过程。1992年12月5日微机室正式交工。至于胶印机,我和云峰去北京人民机械厂定购,无奈生产合同签满,无货可供。朱云武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也没买上,这虽是遗憾,但没有影响整体工作进程。仇世文同志购进一台胶印机,经过试验效果还可以。后来又请黑龙江朝文报社技术人员,将报社原有的大铅印轮转机改造成胶印机。
在班子成员及报社全体职工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1992年12月10日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的第一张《鸡西日报》诞生了!从此甩掉铅与火贫困、落后的过去,迎来光与电快速发展的新日月。1993年《鸡西日报》进行扩版,变成四开八版的报纸,信息量及内容得到空前的提高,广告质量也大大改善,报业经济取得迅猛发展。记得1993年末,仅广告业务收入,由60万猛增到180万。各单位承包经营合同奖金全部兑现,还为职工解决20套住房。报社财务账上除还债款20万之外,还有设备款62万,报款50万。我又向孙永亮市长请批设备款30万。让薛云峰又购置一台486主机、控制器、激光印字机、冲片机,使微机室设备配置更合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档次。这里,我要感谢孙永亮市长在《鸡西日报》最困难的时候,先后给予160万财政支持。
在回忆这段艰难岁月的同时,我更眷念那些和我共同奋斗过的班子成员;更钦佩报社全体职工那活跃的思想、顾全大局的心胸、团结奋斗的信念!
正值《鸡西日报》六十年华诞,我衷心祝愿报社能有更加骄人的成就和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