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监总局2月2日要求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质检总局称,目前未对OMP安全性做出规定,IGF-1物质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人为添加不符合法律法规。据悉,蒙牛特仑苏牛奶宣传含有“帮助修复人体组织”的OMP物质。(2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
OMP,在三聚氰胺之后,又一个跃入国民视野中的陌生新词。OMP,又给国民上了一课。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尴尬与被动的食品安全“扫盲”方式。甚至,已经无力愤怒,已经乐于接受这种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无论是多么拗口的“三聚氰胺”,还是外文缩写的“OMP”,大多数人几乎都能心领神会。因为,没有比受害者更明白这些拗口的术语意味着什么了。
OMP,公共管理部门和蒙牛依然各执一词,其对人体的危害,也尚无定论。不过根据学者方舟子的说法,一般牛奶也含IGF-1,超高温消毒不能使其完全失活,不过含量很低,浓度约为4ng/ml。但据蒙牛专利,100克特仑苏奶中添加的IGF-1含量高达5.65~16.8mg,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果真如此,就很值得消费者担忧了: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会增加。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坊间的这种分析和质疑,公共管理部门语焉不详,仅仅是“叫停”了之,而蒙牛方面更是轻飘飘的一句:尚未接到停止使用“OMP”通知。不过这并不要紧,随着“全民开讲”的渐次深入,国民“自我成才”科学解读到底什么是“OMP”,也只是时间问题。且让我们拭目以待相关方能够“捂”到什么时候,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的危机公关。
接连的审丑疲劳,只能让我们如祥林嫂般的反复同样的质问:“三聚氰胺”、 “OMP”们这些多米诺骨牌,还将波及到哪个产业和领域,奶粉、鸡蛋,下一个是什么呢?现在是“OMP”,那下一个又会是什么样的新鲜字眼?
隔三岔五就出现的食品安全监管盲点,一再说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公共治理知道,已经难以走出现时的困境。对于这一点,公众已经心知肚明。而民众在此时,也已经无法相信任何安全的食品了。其实早在两年前的一项调查数据就显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已经均低于50%。现在,“三聚氰胺”、 “OMP”们,只能使这个信任度再次降到冰点。
在每个冰点上,在危机重重中,我们都曾天真地以为,一定会通过这次危机和灾难完成一次公共治理知道的蝶化和蜕变。一次次的呼吁,再仅仅囿于常规性的“救火”和息事宁人,或者是单向度的企业道德自律和单向度的强制监管,都已经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在遭遇彻底的颠覆之后,我们需要从企业道德自律和与法律强制进行双向度的秩序重建。这一次,蝶化和蜕变,颠覆之后的重建会如约而至么?
这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曾经感谢三鹿,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三聚氰胺”。今天,我们可以在此感谢蒙牛,让我们知道了外文术语“OMP”。即使期待中的蝶化和蜕变,颠覆之后的重建不能如约而至,那至少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可以温故而知新,在忐忑和无奈中,准备新的一课,准备学习和接受一个新的、未知的食品安全术语和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