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16日电 麻山春节联欢会上,鸡西市、区领导和机关干部四百多人一起为一位普通村干部的生日献上了生日祝福。在深情的烛光里,这位年近6旬的村干部眼睛湿润了,在场的人们感动了……这位村干部就是麻山区太和村党支部书记王修文。
1977年,28岁的王修文当上了太和村的党支部书记。1998年,他因为生病不得不辞职。病愈后的他准备好好大干一场。把自己的日子过成小康。2002年,国家实行二轮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徒增,村里矛盾丛生。当时的村支书累得病倒了,问题积了一堆,乡里领导想到了他。就这样,王修文二度出山,又挑起了这副重担。
太和村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半,地少人多,人均收入总在全区16个村排中游。怎么办?上任伊始,王修文便琢磨着让村民富起来。他发挥近郊村的地域优势,先后组织成立了蔬菜棚室,苦瓜种植、食用菌、养殖等四个协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特色农业要效益。
为了发展棚室蔬菜,他带领村民一口气打了七眼抗旱井。为了使棚室蔬菜打入品牌行列,王修文从抓科技入手,打发村里有知识的小伙子去长春、沈阳参观学习,邀请市、区农技专家,定期到村里、到大棚里给村民们讲授蔬菜种植技术。为了让村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把自己家的大棚当作试验田,让村民们边观摩学习边实际操作。南瓜苗嫁接黄瓜产量高、口感好、抗病力强;西甜瓜进棚上架早上市;葡萄大棚移栽卖好价;苦瓜瓶里长,泡酒传美名,棚室食用菌不占农忙时间效益偏得。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品种就这样在太和村安了家,得到推广,使乡亲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看着这一切,王修文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太和村蔬菜不用化肥、不施农药,绿色无污染,品种丰富,口感纯正,在附近县市区出了名,林口、八面通、穆棱都有了太和蔬菜的销售点。一到太和的蔬菜上市,到村里上菜的车辆络绎不绝。现在全村已由原来的10多栋大棚、温室,发展到了现在的200栋。
老话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修路,王修文更是付出了不少辛苦。年年修砂石路不说,还想方设法要把村路变成水泥路。2006年,上级匹配四十万元资金给太和村,王修文和村主任文兴武又一起四处化缘,筹措十多万元,修完太和村一队三队的三公里通村公路。今年他又在琢磨着要把岭南村路变变样。
水、电、路、有线电视这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王修文是件件都做的“漂亮”。砖厂重新发包,铁粉厂顺利投产。这其中的甘苦无人知晓,谁知道王修文又牺牲了多少个黑天白日,操了多少心啊。现在的太和村,人均年收入在四千元以上,居全区首位。可他自己的家却还没有上小康。儿女们埋怨他不顾家,村民们却知道,为了村里这个大家,王修文小家的东西没少往上搭,他承包的三十亩土地全部成了实验田,建起了农业示范园。各种高新农业技术、新品种大多在他地里试验,成功后再在全区推广。因家里老伴常年生病,王修文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给老伴做好一天的饭,再去自己的示范大棚干活。干到8点钟,他还要去村部上班。因为没时间料理土地,人家一棚苦瓜能收入上万元,他的只能卖个四五千块钱。
2006年一场大水,把河北苦瓜基地的电线杆冲走了五根,没电就等于没水,看着乡亲们温室里的作物一个个都打了蔫,王修文急了,到苦瓜酒厂,把自己上一年没结算的苦瓜款7000元钱全部拿出来用了。电接上了,大家棚室没有损失,可他那一年的收入到现在也没个“影儿”。
孩子们不理解,劝他别再干了,在家种菜一年也收入几万元,当这个支书,一年就那么点儿工资,全村300多户人家、1600口人,每天都有事,都得管,管得事情杂七杂八,数不过来,毕竟是快60岁的人了。王修文不是没犹豫过,可是,掂量着身上的担子,他却无论如何也撂不下。他说:“这些年是失去了很多,可是真的撂不下,还有那么多事情刚刚开始,或者没完成,放下了,下一届接手难度就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了,我得赶紧干,争取不给下一任留下麻烦,也让咱太和老百姓尽早得到实惠。”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只有琐碎的繁忙。朴实厚道的老支书王修文,一步一个脚印耕耘在太和村的这片黑土地上,让乡亲们过着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