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16日电 鸡西,因坐落鸡冠山之西而得名。《鸡西日报》副刊“鸡冠花”,也因鸡冠山而冠名。说起《鸡西日报》就不能不谈及她的副刊“鸡冠花”。她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文艺园地,也是培养我市众多文化精英的“习武场”,她造就了我市一大批作家和诗人,也为繁荣我市文化艺术作出了令人瞩目的不可磨灭地贡献,许多文学新人从“鸡冠花”脱颖而出,真可谓:“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说起鸡冠花,就要说一说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古代诗人对鸡冠花的赞叹———
鸡冠花原产地印度,据传它是随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可冠以“神花”之美誉。鸡冠花的花序扁平,呈穗状,其形状酷似鸡头上的肉冠,因而得名鸡冠花。它是一年生的苋科草本植物,多在秋凉季节迎风开放,虽经秋冷而傲然亭立。鸡冠花因品种不同、开花早晚,有花形之别;其花不仅有常见的红色,还有紫、黄、白多种,更为独特的是一种鸳鸯鸡冠花,它在同一株上可绽放出紫黄各半的花朵,煞是惹人喜爱,令人称奇。
明代有一个关于鸡冠花的有趣传说:大才子翰林学士解缙在宫中陪伴皇上。一日,皇上兴起,即命其以鸡冠花赋诗一首,解缙脱口而出:“鸡冠本是胭脂染”,谁知话音刚落,皇上从衣袖中取出一朵白色的鸡冠花,笑着说:“你看看,这可是白的!”解缙于是改口吟道:“今日如何浅淡妆?只因三更贪报晓,如今却戴满头霜。”皇上和在场的文武大臣无不佩服解缙的才学和机敏。
“诗言志”。古人赏花都寄托文人的情怀,他们从鸡冠花身上体会到很多宝贵的精神内涵。鸡冠花不仅宜于栽种,而且花色鲜艳耐久,赏心悦目。宋代诗人曾有诗曰:“幽居装景要多般,带雨移花便得看。禁奈久长颜色好,绕阶更使种鸡冠。”霜降之时,其花更为娇妍,宋代无名氏诗云:“秋至天地闭,百芳变枯草。爱尔得雄名,宛然出阵宝。未甘阶犀陋,肯与时节老。由来名实符,何必荣华早。君看先春花,浮浪难自保。”这首诗歌颂了鸡冠花不随波逐流,在晚秋开放的高尚品格,尽情歌颂了鸡冠花在秋季里迎风傲骨的刚强气节。
其实,有资料可查,早在唐朝,就有吟咏鸡冠花的诗作。那时,一般都是从鸡冠花的色彩和形象入手,如罗邺诗曰:“一枝浓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旁。晚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赵企的诗则写道:“秋光及物眼犹迷,着叶婆娑拟碧鸡,精彩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真是把鸡冠花写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鸡冠花中最常见的当然是红色,所以,宋人钱熙就把它比作妇女时髦的头饰:“亭亭高山竹篱间,露滴风吹血未干。学得京城梳洗样,染罗包却缘云鬟。”元代姚文奂则想象它刚从五陵相斗而归:“何处一声天下白,霜华晚拂绛云冠。五陵斗罢归来后,独立秋亭血未干。”清朝张邵更是别出心裁,他把鸡冠花喻作将士头盔上的红缨:“斗风有胄红缨乱,啼月无声翠羽垂。”对白色的鸡冠花,古诗中也有极其精彩的描述:“如飞如舞对瑶台,一顶青云若剪裁,谁教移根认英畔,玉鸡应知太平来。”诗中的“玉鸡”指的就是白色的鸡冠花。
据史书记载,鸡冠花在宋代时,许多地方又称之为“洗手花”。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民间都有购买鸡冠花祭祀祖先的习俗,所以,当地又称鸡冠花为祖宗花,可见鸡冠花是百花园中招人喜爱且又永不言败的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