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周末的一席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在14日出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6次报告会作了题为“零利率和数量宽松政策是否有效”的报告,有媒体立即将其报告内容解读为“未来降息空间不大”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易纲究竟在报告中传达了什么信息?未来的降息空间是否有限?
中国利率“进能攻,退能守”
事实上,易纲在讲话中并未言及“未来降息空间不大”,他表示,目前我国的利率处于一个“进能攻,退能守”的合适水平。
“我理解易纲‘进能攻,退能守’的意思是目前的利率比较主动,一旦进一步通货紧缩,可以降息,而一旦通货膨胀,可以加息,央行的应对并不是处于一个死的位置,可以根据情况改变”,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他还说,目前并非没有降息空间,就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而言,储户的储蓄意愿仍会比较强烈,为了刺激消费可能再次降息。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表示,易纲的话表明央行认为目前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他同时预期3月央行有可能再次降息。尽管1月份的贷款增量高达1.62万亿元,但是信贷大幅增长不可持续的时间点会提前到来,因此未来降息可能性很大。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是0%至0.25%的目标区间,与之具有同样性质的利率是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目前在0.84%左右的水平。而我国对客户的零售利率即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与之对应的是美国大型银行一年期定期存单(CD)客户零售利率水平在2.14%左右。
零利率或准零利率不一定是中国占优选择
易纲在讲话中强调,有些公众对于利率的认知有所误解,错将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与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0.25%作比较,看到美国等一些国家目前实施“零利率政策”,认为中国还有不小降息空间,实际上这是如桔子和苹果般两种不同性质的利率。
尽管并未说“未来降息空间不大”,但易纲在分析中指出,零利率或准零利率不一定是中国占优选择。他表示,中央银行反通缩和维护币值稳定的决心是坚定的,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组合”来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易纲给出了四点理由。一是中国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高。二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不断提高。三是资本回报率不支持零利率政策。第四是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自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比重小,收费少,靠很小的利差无法持续经营。
他还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的案例,他指出,对于这两国,零利率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次优选择,虽然对刺激国内需求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以日本为例,日本境内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通过日元套利交易将持有的日元资产兑换为外汇资产,降低了日元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导致境内流动性向境外市场漏出,削弱了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他说。
央行近期主要防止通缩
易纲说,通缩和通胀对经济、对老百姓都不好,保持币值稳定就含有对内既防通缩又防通胀,对外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近期主要还是防止通缩。但从长远看我们要保持币值稳定,就含有既防通缩也防通胀的含义。
根据当天公布由国内外17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最新一期“朗润预测”,今年1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6%,CPI与出口增幅均降至负值,分别为-0.7%与-7.7%,预计一季度将有21个基点的降息空间。(记者 张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