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记者拍摄的刘慧珍老人在路边手捧“谢”字的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陈燮报道
2009年2月8日,刘慧珍老人坐在自己倒塌的房屋废墟前。新华社记者陈燮报道
“5·12”汶川地震后第4天,记者结束在北川的报道后,一人驾车急切前往自己的家乡绵竹采访。地震之后,昔日家乡美丽的沿山公路两旁,幢幢民房垮塌,满目疮痍,灾区群众大多在路边搭建临时避难场所居住。记者看到,众多来自成都等地的自愿者和市民们,驾驶着私家车,后备箱里装着满满的食物和饮用水,沿路向灾区群众发放;许多灾区群众手捧感恩的文字,向好心的人们表达着深深的谢意。
在遵道镇高安村,12个老人和小孩坐在路边,一人手中捧着一个字,组成了“一路平安谢谢一路平安谢谢”的横幅,记者停下车,拍摄了这个感人的场景,并选取了其中一位捧着“谢”字的老大娘,拍摄了她的特写照片。老人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全靠党和政府、好心人的帮助,她才熬过了这些天。
手捧“谢”字老大娘的照片被新华社播发后,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在一年时间里,反复使用;各种感恩晚会、影展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张照片。
照片中的老大娘刘惠珍80岁,地震发生时,老人一个人在家里,房屋垮塌的瞬间,坐在屋前的她被地震巨大的力量摔向院坝,才幸免于难。老人的两个儿子一个在绵竹,另外一个在土门镇生活,平常在外面打工,都不在她的身边。
今年2月8日,记者再次来到遵道镇,找到了刘慧珍老人。震后,老人用国家发给的2000元临时住房补贴,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棚屋,一个人生活着。她的两个儿子,震后都回家了,正在修建新房,一时照顾不到老人。老人有风湿性关节炎,震后的这段时间,好心的邻居们经常帮助她,为她打水劈柴。在老人的棚屋里,老人从破烂的柜子中取出一个烫着金色寿字的礼封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当地政府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寿金,她要把这个烫金的礼封,作为传家宝,留给儿女。老人还对记者说,等两个儿子的房子修好后,她就要搬到儿子的家里去住了。
5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绵竹,找到了刘慧珍老人。老人今年3月3日就已经搬到了土门镇团结村,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老人对记者说,儿子媳妇对她都好得很,两个儿子都在新房为她留了一个房间,都给她买了新床。在大儿子家里,老人拉着记者去她的房间参观,对记者说,国家补贴她的2万元建房款,她给了两个儿子各1万元,自己就不修房子了,今后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换着住,一家住一个月。
记者看到,老人大儿子李永福的房子已基本修好,只是室内还没有抹上白灰。在客厅里,摆着一套沙发,一套花2000多元买来的电视机和音响。李永福告诉记者,他的这幢新房子总共花了10多万元,除国家补贴和自己的积蓄外,贷款4万多元。这段时间正是农忙季节,等农忙后,他就要外出打工挣钱了。
老人的小儿子李永华的新房距哥哥的房子只有100多米远,贴着瓷砖的正房已经修完,十分漂亮。李永华和老人带着记者来到他家参观,夫妇俩一边给新房抹灰一边对记者说,因为有修房子的手艺,这幢房子一砖一瓦都是自己砌起来的,只请了一点小工,节约了将近2万元人工费。记者看到,老人的房间刚刚抹完了灰,宽敞明亮,新床的床架放在屋子的正中央。
看着刘慧珍老人幸福的笑容,记者由衷为老人震后温馨的晚年生活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