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苏迪曼杯大战,是世界羽毛球以五个单项成绩相加决定胜负的团体赛,也是唯一采取这种赛制的竞技项目。中国队最近三届苏杯赛出战,15场比赛全胜,63盘交锋取胜62盘,只有上届小组赛在4比0战胜马来西亚队之后,林丹输给了李宗伟。这意味着在苏迪曼杯的女单、男双、女双和混双4个单项上,中国队没有输过一盘。
苏迪曼杯三连冠,中国羽毛球队大概要加冕世界体坛又一支梦之队。中国所有的梦之队都是由中国人自己加封,一些媒体似乎对梦之队的称谓有特别偏好。但凡被戴上梦之队帽子的队伍,都不愿接受这样的礼遇,他们会从缝隙当中找出对手这样那样的优点,说明千万不可大意。事实上,彼此之间的实力并非半斤八两,决赛过程完全一边倒,毫无悬念,难得的一点波澜倒是很让观众开心。
譬如,今年的决赛第一盘,中国队派出混双临时组合郑波/于洋,看不清是想出奇制胜,还是想留点面子,不要总打成3比0。不管出于何种考虑,第一局失利,第二局又在最后被对手把比分赶上,弄不好这一分真要丢了。后来的男双又重演这一幕。这样的场面让人不知该揪心,还是该兴奋,因为对于一支梦之队来说,一盘比赛得失,影响的并非能否夺冠,顶多是能否完胜。
优势大到了这个份上,继乒乓球之后,又一个竞技项目不好玩了。羽毛球的很多事情似乎都在步乒乓球的后尘,国际羽联也在学习国际乒联不算成功的经验,多年来,限制发球、缩减每局比分,直到最近国际羽联中有人提出限制奥运会各协会参赛球员名额的主张。大部分改革举措都有双重意义:降低中国优势,扩大项目普及。两个目的之间的关系竟至如此微妙,也就是说,单纯靠其中一条,都不足以达到全部效果,好像不限制中国队,就无法让羽毛球在全球发展。
这的确是个值得中国人思考的问题。难道非要以牺牲自己来保全一个项目在世界体坛的生存吗?或者是相反,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继续奉陪,自己开心就行?能不能不要做这样极端的选择?
抛开锦标,羽毛球在许多国家还是很受欢迎的。昔日能跟中国队一争高下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并不因为这几年成绩滑坡而拒绝这项运动。难与中国队全面抗衡,个别单项能争一争也可,譬如韩国的男双、马来西亚的男单。乒乓球就有过这样一段,虽然只有施拉格和波尔等能在男单当中阻截中国队,也算是欧洲选手不多的希望所在。渐渐地,仅剩韩国人始终不放弃在乒羽两项运动中挑战中国队。爱不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这是由兴趣决定,勉强不得。要不要在这些项目上跟强大的中国队竞争,同样是人家自己的事。想通过中国派教练去帮人家提高水平,来避免寂寞高手的孤独,这样的热闹真就好玩、好看吗?对手需要这样的兴奋吗?
中国人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显然受到国家队在世界大赛辉煌成绩的影响。但是,现在很多人打乒乓球、羽毛球,早已不像过去那样打算成为专业选手,只是因为这些项目适合中国人身体和性格特点,好玩,那就只管打下去。这样的长盛不衰何尝不是社会和体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