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雪花》文学双月刊,近期推出了2008年的增刊《诗人四重奏》诗集。活跃在鸡西文坛的鲁学民、邹本忠、江宗皓、李玉兰四位诗人,将近年来的诗歌创作成果展现给广大读者,令人耳目一新,如同清爽的春风,沁人心脾,韵味袅袅。
一、《诗人四重奏》的创作选题比较
《诗人四重奏》的分诗集是:邹本忠的《想起我故乡的云朵》;鲁学民的《明天的窗户》;江宗皓的《城市的秋天》;李玉兰的《花开的声音》。承蒙编者的厚爱,希望听到对这一集体诗作产生的文化现象,总结创作得失与启示,笔者通过研读和讨论,觉得四位诗人的创作个性,似可概括为各树一帜,异彩纷呈,供读者与文学界同仁探讨。
四位诗人在诗歌选题上的视域区别,各有千秋。一般而言,诗歌的选题反映出诗人的气质、思想、观察角度和文化涵养等多方面的积累。文学既是思维符号的艺术,又是思想感情的艺术。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的不同,诗人的艺术感觉同样也存在细微区别。正如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悲怆沉郁,李商隐的缠绵晦涩,王昌龄的激昂豪迈等等均反映出唐朝各个历史时期诗人们思想、经历和个人命运的坎坷曲折。正所谓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人的选题则是社会生活作用于诗人的形象思维,经过思想的提炼和艺术的加工而确定的诗意切入点。那么,鲁学民等四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在选题上有什么特色呢?限于篇幅容量,我们试概括为:鲁学民的诗歌选题更突出地表现为集中而深沉;邹本忠的选题更突出为外在与辽远;江宗皓的诗歌更多表现为现实而具体;李玉兰的诗歌则突出表现为时空与物理的寻觅上。
鲁学民在《雨境》中写道:“雨水忍受着践踏,顺低坡而流,它们汇集了无数跳动、苦涩的泪水。我伸出双臂,搂住它们,却是枉然,雨在雨水的庇荫里,我思索得更深沉。”邹本忠在《我和雨去流浪》中写道:“自由是我和雨流浪的主题/有时在大海的白帆/有时在小鸟的翅膀/有时在黎明的露珠/有时在傍晚的夕阳。”笔者认为鲁学民的诗题与诗情意境更多地指向由物像而带来的内在情感追寻的某种本质属性。而邹本忠则在诗题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和强化自身对景物的各种感受。再如,鲁学民在《初雪》中写道:“你来的为何这样早啊,初雪!昨天的景象霎时消失,在那银白的世界。你是寂寞于天国的空荡,还是遍访人间的踪迹?”这里作者集中而深刻地对初雪进行由远到近的思绪感悟,最后一句的反问从语势上突出了作者对初雪的祈盼和迎接,将情感和立意进一步推向内心世界。邹本忠的《圣雪》写道:“都是冬天的歌手/拉着风的琴键/银色的音符/在山川大地上/快乐跳舞。”这里作者对雪景进行生动的比拟和欢悦的联想,让读者感受到圣雪情景的大自然之美。形象与感情更为张扬开去。
二、《诗人四重奏》的创作技巧比较
在创作技巧上,鲁学民的诗作更突出的是以逶迤从容,步步深入见长。邹本忠的诗作更倾向于排比、反复和铺陈。如鲁学民的《孤寂》最后一节:“没有烛光抵得过太阳,但它更可贵,我无形心灵的空间,只需它微弱的闪烁,虚幻的日子已经逝去,我开始苏醒———但我决不惊动孤寂,它曾经是我的快乐!”邹本忠的窗口开头这样写道:“最美的风景/最神秘的地方/最灼热的太阳在窗口闪亮/灼人的妹妹/容易把夏天的目光烫伤。”两者相比,鲁学民写诗手法一波三折,更复杂;邹本忠则突出简约而洒脱。
江宗皓和李玉兰的诗作,在创作技巧上同样也有显著不同。江宗皓的诗歌创作多年来在汲取时尚文学素养的基础上,逐渐将自由诗的舒缓与现代抽象派诗歌创作手法,融为一体,写得行云流水,飘逸而驰骋。请看他的《望着打鼾的母亲》开头一节:“母亲的头颅/不是/五线谱/母亲把额头的地垄/犁得很深。/在这儿/成长了我们兄弟四人/。又如《城市的秋天》中写道:“阳台悬挂着红辣椒/是城市的秋天收获的爱情/等待雪人纯净的呼唤/麻雀的喜悦在枝头不停地跳跃/掩饰着笑声。”这里,作者将红辣椒、爱情、雪人、麻雀等物象大跨度地联系在一起,迅速地勾勒出一幅即将到来的生动画卷,写得有情有义,有声有色,酣畅惬意。
李玉兰是颇有成就的女作者。她的散文诗集《玫瑰心情》堪称散文诗作的精品。在写作技巧上,诗人李玉兰独具特色,笔者认为:她在驾驭诗歌的语言上格外炫目。凝练、隽永、含蓄、流畅是主要特点。在《想起屈原》、《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花开的声音》等篇章里都得到集中的体现。如《想起屈原》一诗的开头:“艾草葱郁的夜晚/想起屈原/一个诗人瘦弱的身影/在汨罗江激起的波澜/汹涌了两千多年/依旧惊涛拍岸”;又如《空谷幽兰》的开头一节:“寂静的山谷/兰携一杯清梦/临水而居/风从草尖走过/蝶自花间曼舞/兰以水质的柔弱/铸孤傲的风骨”。李玉兰的诗歌在写法上既娴熟又兼顾读者的阅读心理,其奥妙在于整体把握诗歌的节奏。诗句的开阖,诗情的收放,弛张有度,因而更善于攫取读者诗情的脉搏。当然,诗人的作品最终能否被读者消化理解,能否被时间检验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决定的因素不单是技巧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境界,即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独到发现。
三、《诗人四重奏》立意的审美比较
《诗人四重奏》中,在立意上邹本忠与江宗皓的诗作给人一种由内心所感所见,再向外抒发倾吐的畅快,因而在审美上更多的是表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具体人文背景的审美指向。他们歌唱乡村、城市、大地、青春和新世纪的火热生活。因而在美学意义上起到了描绘、刻画和聚焦生活之美的功能。鲁学民与李玉兰的诗作在艺术感觉的选择上,则倾注了对诗歌意象的辨析与凝练。形成由外到内,再由内心加工而开放的迂回过程中。在心理审美的迁移和重塑过程,鲁学民与李玉兰的诗歌在现实与思想、立意与审美发现上,则需要读者依据自己的审美价值、艺术心理和审美态度去建立情感的桥梁,从而达到诗作本身所潜在的艺术境界。
美学是抽象的哲学范畴。抽象主义是美学的一个流派。抽象主义者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人的情感。现代美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以及文化艺术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诗歌、小说都属于艺术符号系统。这种符号反映社会生活各个系统和各个系统的不同层次。因此,作者写诗、读者读诗,都可以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审美立意的动态表达中,发现其诗歌作品的有机性、有序性和系统性中的制约性。作者的人生经历、艺术积累,阅读经验,写作技巧都以思维和选择的方式存在于创作过程的系统中。其制约性就是决定了诗情立意,诗歌形象的艺术知觉与审美功夫有机整合。
我国是一个诗歌王国。人们对唐诗宋词的名篇名句之所以过目成诵,其诗的审美关系在创作系统中的制约性颇为复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诗歌创作倾向。我们发现邹本忠的诗歌作品无不反映出作者对诗歌意象的欣赏与钟情,带领读者进入到他看到的色彩瑰丽的艺术殿堂。江宗皓的诗歌作品让我们更多地体验到了作者对于幸福生活,快乐的青春,美妙时代的享有和追求。鲁学民的诗歌之美则更多体现在精神上的开拓和思想意识的建立,往往形成一种批判性的价值选择。李玉兰的诗歌则极力推崇主观欣赏价值的代替符号,流连于远离喧嚣的尘世之外的艺术王国。如果将诗人四重奏的诗味美感,比喻成果实,它们或许是核桃、松果、红枣、苹果、荔枝、香蕉。读者可在阅读诗歌中仔细品味。
总之,《雪花》增刊以诗人四重奏的形式,再现了当前鸡西诗歌创作方面的动态,给读者和诗歌创作者许多有益的启迪。鸡西诗人是一支队伍颇大的文学力量。许多诗人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鸡西文学创作一定会盛开更加灿烂的诗歌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