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引发各界关注。凤翔县政府8月13日晚公布的最新检测结果显示,731名受检儿童中,615名血铅超标。县政府表示将承担儿童血铅检测和住院排铅费用,同时启动“铅威胁区”425户群众的搬迁工程。但是,对搬到新址能否彻底告别铅污染,许多村民仍表示怀疑,因为新址仍有儿童血铅超标。
由此,凤翔血铅事件陷入了匪夷所思的尴尬局面:一方面,8月15日当地政府通报称,血铅超标事件主因是当地惟一的铅锌冶炼企业———陕西东岭冶炼有限公司,但环保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却显示,该公司废水、废气、固水淬渣排放符合国家标准,该公司所在地的地下水、周边土壤和地表水铅浓度等,也均符合国家标准。既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当地为何又将主要责任归咎于这家公司?615名儿童血铅超标,到底是谁造成的?由此来看,正如昨天新华社一篇评论所质疑的———“血铅事件”真相远没有大白于天下。
另一方面,群众怀疑搬迁新址仍有铅污染,难道当地政府在启动搬迁方案前,没做过相应的环境评估?当然,对群众的质疑,当地政府已表示将进行评审与论证。但又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这种监测可信,为何对原住地的监测没发现任何问题、被指为主因的东岭公司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显然,如果以这样的监测方式用于新址的环境认证,很难说有多大权威,同样很难成为实施搬迁决策的前提。
凤翔启动的搬迁工程,如果说确有实际意义,倒是在不经意间揭示出一个更大的事实,那就是在凤翔,生活在“铅威胁区”的,可能远远不止除了此前被血铅证实的425户群众。
据报道,被当地政府确定为预迁新址的一些原村民,曾自行到医院检测时都发现有儿童血铅超标的现象。一位村民表示,“我们住的这一带已经没有干净地方了。”这说明,可能还有更多人不得不生活在血铅阴影之下。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当地政府以搬迁的方式为铅锌冶炼企业让路的,可能还需要考虑更多村庄的更多百姓的安危。
由此不难发现的是,当血铅恐慌已经在凤翔成为并不难以发现的事实时,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有着多大的失察之责。就职能而言,环保部门应承担起监测管辖区域内环境的义务,一旦发现有异常就应及时介入。但事实是,直到615名儿童在相对长期的污染后出现了血铅超标,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却依然是“合格”;直到425户群众即将搬迁时,环保部门也依然无法及时提供新址的环境监测资料。
事实上,早在东岭冶炼公司2006年投产之初,便与当地政府约定,对环评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实施搬迁,但搬迁计划一直拖延至今,造成了重大后果方才紧急启动。既然如此,就该“将功补过”,让村民搬得放心,住得安心。也正因如此,村民表示,政府的搬迁方案应考虑得更细致。比如提供两个或更多的搬迁点,让百姓选择,同时应考虑到一部分不愿就近搬迁,希望异地购房落户群众的意愿。这些民意心声,应当被当地政府听取。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信息公开,将此次铅污染事件的所有真相,一一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以赢得当地百姓和公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