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纸张上印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单”,金额填写处手写着“肆圆”,广州市民崔卫国小心翼翼地拿出保存多年的“古董”——一张1958年的存款单,这就是他和妻子当年的全部积蓄。
眼下,就在崔卫国楼下的证券交易所里,每个交易日都会涌入大批形形色色的股民,他们盯着大屏幕上的股价信息,心情也动辄同坐过山车般忽上忽下。
从一张存款单到跌跌涨涨的千余只股票,见证的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的巨大变迁。60年来,中国人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财产,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元化的财富来源渠道。然而,如何让公众更公平、公正地获得和享有财富,更合理地运用财富,也成为考验全社会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粮票到股票:六十年见国人财富来源日趋多元化
新中国的建立,让曾经饱受屈辱、贫穷落后的神州大地踏上改变“一穷二白”局面的伟大征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新中国迅速建立起来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就。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虽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商品采取统购统销、定点定额供给的办法,城乡居民家庭财富在较长时期内并没有较大增长,构成变化也不明显。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董航回忆说,一提到那时的家庭财产,最宝贵的无疑就是粮票和其他各种“票”;人们对“财富”的概念还基本上是个空白,“甚至连发家致富这个观念都是被批判的”;直到80年代初,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还是城乡居民最急切拥有的家庭财产,“谁家能有一两件,那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从那时起,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人的财富观和家庭财产构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社会经济观念的闸门缓缓开启,国库券、债券、股票、外汇,多种多样的理财方式开始涌入普通人的生活。
年过不惑的董航至今仍记得,1994年他怀揣东拼西凑来的6000元开始“炒股”时,“心里想的是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搏”的结果,让董航出乎意料——他很快“赚”来一辆崭新的变速自行车,1998年他用炒股赚来的4万块钱,加上其他积蓄,买下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那是我成家后,第一次有‘创造历史’的感觉。”董航说。
统计显示,新中国建立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我国人均存款增长约1万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约100倍。
从省吃俭用到多方生财:中国人财富观念“天翻地覆”
在财产增加、财富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同时,中国人致富和理财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章惠如说,当时作为教师的她每月工资仅有38元,丈夫每月工资也不过76元,因为供养孩子、赡养老人,一直没攒下多少钱。
“到了八十年代,我们才算摆脱囊中羞涩的窘境,渐渐有了存款。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有钱就去存定期,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理财想法。”章惠如说。
与父辈的省吃俭用相比,章惠如的儿子陈华可谓深谙理财之道。“我不会再像父辈人那样把钱存起来单纯地拿利息,我赚到的钱20%用来买股票,10%买保险,10%买基金,还有一套房出租可以赚租金。”陈华说道。
在儿子的影响下,如今章惠如也渐渐懂得了“投资”的意义,她说自己偶尔也会去银行买2、3万元的定额基金,最近一次还赚了5000元。
事实上,在家庭理财观念变化的背后,中国人的就业方式、就业选择和择业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作,2008年,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则占总就业人口的60.4%。
展望未来:鼓励财产性收入增加成为社会重大课题
2007年,“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首次出现在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有关人士认为,“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财产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财富,涉及诸多金融理财方式;整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对此,刚大学毕业,在事业单位找到一份工作的安洋说:“我们拥有更多投资渠道,所以更要把握机会,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财富。”他已经在银行买了基金定投,“这种低成本的长期投资不会给生活带来压力,还可以减少家人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指出,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目前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仅占2%左右。包括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内的国民收入分配如何更加公平、公正问题,也成为考验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
同时,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实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同样可观。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陈小龙日前指出,未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从一穷二白到鼓励致富,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普通居民的家庭财产构成和理财观念完成了惊人的跨越。在“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美好愿景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居民的生活还将呈现出更加令人欣喜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