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30日电 追寻春节的记忆,说巨变,看发展,家住庆丰农场的王连感触颇深。如今这个已近5旬的汉子,说起儿时春节的往事,依然心境难平。
他告诉记者,最让自己高兴的是数着日历牌盼过春节了。那时候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裳,更重要的是期待那些好吃的东西。
七十年代,少年的他知道,自己家庭生活很困难,过春节是母亲最头疼的日子。父亲每月仅有32元工资,兄弟三个都在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只有过年了父亲才给兄弟三人买一块便宜布料,由母亲在家自己裁剪新衣服。妈妈忍痛杀一只下蛋的母鸡,先把鸡肉割下来,拌上白菜包饺子,再用剩下的鸡骨架炖粉条,另外再炒个鸡蛋、炸个花生米,便成了当时过年餐桌上的主角,那时候,王连的家住在农场一个偏僻的生产队里,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低矮潮湿阴暗的土坯房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炕上铺着芦苇席,不小心就划伤手指,当时没有通电,晚上点煤油灯,光线非常暗,写作业都看不清,大年三十晚上才能点上蜡烛。他们家离农场场部有30多公里,走亲访友很不方便,到场部亲戚家拜年都是坐马车或走路。
王连说,如今他和弟弟都成家立业了。不仅告别了土坯房,搬到场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家里还有液晶电视、电脑。过年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电脑旁,一边吃着各种水果、坚果,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逢年过节,他们没有像父辈那样费尽心思研究菜谱,而是安排上饭店吃年夜饭。不用煎炒烹炸,不用挤菜市场,省得洗盘子刷碗,而且吃得好,吃得健康。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改变了陈旧的思维和观念。过年的庆祝方式也不同了,从初三到正月十五,一家人不是进舞厅就是到文化娱乐中心健身、打球、看书。前两年,兜里有钱了,他们一家人还到上海、杭州、嘉兴、大连等大城市过年,品尝大都市的年味。如今走亲访友送礼也不在是两瓶罐头、两瓶酒、两包点心了,除了高档营养品、生猛海鲜外,还有送鲜花、保健品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爆竹声一年比一年响亮;怒放的烟花一年比一年夺目,祝福的方式一年比一年多样……而唯一不变的是那份亲情和着越来越幸福甜蜜的生活,弥漫在每个年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