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27日电 在我国民间,逢年过节或喜庆宴会,素有放爆竹的习俗。的确,爆竹“哔剥”一声响,顿时会给人们带来喜悦振奋的心情,大大地渲染了欢乐的氛围。相传此风由来已久了。
早在《诗经》里即有:“庭燎之光”之句。“庭燎”就是用松枝和竹子扎成的火把,燃烧在门前。后来人们为了“灭祸去灾”,在每年的除夕晚上把竹子截成段,放在火里烧,使它发出“哔剥”的爆炸声响。因此,便命名为“爆竹”,也叫“炮仗”或“鞭炮”。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联语说得好,把放爆竹的意义和人们良好的愿望都概括了。大约在秦汉以后,爆竹便由纸包火药来代替竹竿着火了。其用途也由镇恶驱邪而为喜庆欢舞。这种习俗,在六朝时期的民间已广泛流行,隋唐时尤为繁盛。唐诗人沈佺期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东京梦华录》有载:“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忽作一声为霹雳,谓之爆仗。”同时,在《武林旧事》里也有说明:“西湖有少年竞放爆仗。岁除爆仗有如果子、人等,内藏药线,一燃连百余不绝。”由此可见,爆竹不仅作为喜庆之用,而且在形式上也逐渐多样化了。
不过,尽管放爆竹是欢快的,但安全也要牢记。一不小心引起火灾,那就得不偿失了,不要把好事变成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