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草堂小学和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同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相关负责人称,校舍以“阳光下的水滴”为设计构思,体现尊重儿童人格特征的理念。此外因严把施工关,校舍在“5·12”地震中未有丝毫损伤。
尽管我们不能以投资的多少和知名度的大小,来评价一座建筑的价值,但一个造价仅2000万元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舍,能与投资都以数亿甚至数十亿计算,并且享有极高声誉的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同获建筑最高奖,着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也难怪,有网友在将其捧为“成都最牛校舍”的同时,也有人很认真地发出质疑:获奖校舍到底有何特色?
从报道中的图片看,该小学的确外表美观,造型新颖。设计者称,校舍以‘阳光下的水滴’为设计构思,充分表达了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原则下,尊重个性发展,尊重少年儿童人格特征的理念。至于评委会是否这么认为,公众不得而知,但很显然的是,该校舍之所以能获得建筑最高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第二个理由:该校舍在“5·12”地震中未有丝毫损伤。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建筑最高奖,其实是奖给了人性,奖给了常识,奖给了所有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们。回望那些令人悲恸的日子,大地震中倒塌的中小学校舍,灾难中不幸逝去的幼小生命,无疑是让人最最不忍触及的沉痛记忆。天灾无法预计,而人祸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因此,在对大地震的反思中,教育设施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成为国人声讨,质疑和拷问的对象。而今天,成都草堂小学能够在众多优秀建筑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个建筑最高奖,我们可以看作既是对逝者的悲恤,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小学校舍获建筑最高奖,代表着一种建筑理念,乃至一种公共价值观:任何一座建筑,所有的特质和品味,绝妙的创意也好,华丽的外观也罢,都必须建立在保证人的安全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这只是一个起码的常识,但就是这样一个常识,在很多时候,常常被我们忽视。在“5·12”大地震中,有不少造价不菲的市区学校不堪一击,纷纷倒塌,而几座造价并不高的希望小学却安然无恙。在公众的诧异声中,这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除去偷工减料等特定人为因素之外,教育决策者,设计者们或许也应该负上一些责任。
小学校舍获建筑最高奖,还诠释了另一层意义:安全也是一种美,富有人性关怀也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创意。建筑也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它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外表,让人们审视和评点之外,也在向人们诉说着情感。建筑大师巴拉干说过,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很多时候,我们的建筑只是在向使用者传达华丽的躯壳,而不是美和情感,因为缺少了最核心的要素:人性。这样的建筑,是丑陋的,甚至是邪恶的。
但愿,“小学校舍获建筑最高奖”,能从文化和人性的层面,再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告诫。因为这样的教训,太过惨痛,所以这样的提醒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