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鸡冠区园林路市场,就难以忘怀闻名遐迩的红星“沙发屯”。那时在园林路沿街摆卖的红星沙发,物美价廉,品种齐全,着实让鸡西人得到了不少实惠。
据说是1981年秋,鸡冠区红星乡红星村的一个小木匠,在北京开了眼界,回来便做起了沙发。他做的是电镀腿的铁木沙发,每到星期日上市出售,一对儿做工粗糙的沙发可以换回上百元。转过年,正赶上园林家具市场建成,生意很快兴隆起来,也带动了全村的“沙发热”。
那时的红星村,每天夜里,各家各户灯火通明,锛凿斧锯声响成一片。每天清晨,路上往市场送沙发的大车小辆连成了一条线。这些农民加工的沙发,以物美价廉打开了销路,花一百四五十元钱,就可以买到一套一大两小的“捷克式”沙发。红火的时候,红星的沙发不但在鸡西市场畅销,而且远销到鸡东、密山、虎林、饶河等周边市县,还销往哈尔滨、大庆、青岛等地,甚至出口俄罗斯。
“沙发热”打开了农民的致富路。张双剑曾当过生产队长,他说,以前最好的年景一个劳动日才挣一元钱,有的年头苦拉苦拽还要往外掏钱,他是一副棉手套戴八冬,一条棉裤穿五年。放宽农村政策后,他干起木匠活儿,两年光景就挣了万余元的家底,给儿子娶了媳妇,盖了三间砖瓦房,家里还添置了收录机、电视机等高档家电,还花了8000多元买了一台五十马力的胶轮拖拉机,添置了电动木工工具。张俊信家是出了名的困难户,头几年欠生产队1000多元“三角债”。村里兴起“沙发热”以后,他家成了小作坊,老婆孩子齐上阵,下料的下料,拉簧的拉簧,蒙面的蒙面,流水作业,各得其所。不久,他家生活变了样,新盖了六室两厨的100多平方米的新房。
“沙发热”带动了相关产业,木材加工红火了,搞运输的多了,很快,全村已有30多户农民购买了汽车和拖拉机。人们说,红星村还要再取个名字叫“车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