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苏富比:策略的胜利还是明智的妥协。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1.3亿落槌,原因虽然是香港苏富比精心采取了多项精心策划,包括“撷芳迭彩──香港苏富比三十五年书画精选”、“重要私人收藏齐白石精品”等19、20世纪名家佳作共计250件等。但竞逐激烈,传达出藏家对品优作品的肯定,129,775,500港元的成交额,更是超预先估价近一倍,总成交率按总成交金额也达到95.5%。而国内刚刚完成的几场大的拍卖也表达了这一趋势。这再次证明中国书画精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稳定性,那怕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当然,面对市场态势香港苏富比更多地是在妥协,并在这种妥协中发现机会。香港苏富比这次拍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当红艺术家的作品成交大幅度流拍、价格大幅缩水的背景下,2009春拍拍品的数量相比2007年少了40%左右,但并没有撤销哪个板块,只是总量上进行了壮士断臂式的缩减,尤其是当代艺术品,此次调整幅度最大,可谓是首当其冲。
如果我们不把香港苏富比的此次拍卖作为一个个案来研究,而是当成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一个重要看点,在分析了国内十大拍卖行已经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拍卖及其结构来看,香港苏富比的结果可能更加“国际化”、更加柔和,显得不那么地惨烈。而国内的情况可能会叫人更加惊异。如果我们不去平铺直叙,我们愿意分析最值得关注、最有意义的亮点:中国书画与中国当代艺术。
二、中国书画表现令人兴奋。
2006年~2007年中国书画行情的调整,在进入2008年后逐步地进入底部,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这种迹象非常明显。特别是近现代已有定论的书画大家、巨匠及大师的精品力作,是人们不断关注与追逐的对象。古代书画的经典名作,更是表现坚挺,让人充分体验到了一种经典的文化力量。中国书画的不俗表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走向低迷的关口,给人们一种惊喜与信心上的支撑,在这个时候,我们再说中国书画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脊梁可能并不为过,毕竟,在快速的滑落过程中,我们太需要一种主心骨式的支撑。中国书画的表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原本不断生长的价值所在,让恐慌的双眼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光亮。在文化精神的向度下,代表性画家、代表作品、经典之作所构成的关于艺术的内在核心价值,在市场的一次次冲击与教育下不断地深入人心,原创性与创造性的艺术价值判断视角也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对学术的认识与价值判断。我们说,市场一旦有了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支撑,资本一旦找到了艺术品价值的接口,中国艺术品市场就会在市场的推动与资本的牵引下,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书画的表现,从2003年~2009年春拍,历经6个年头的脚步声,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经典的力量,以及价值发现的力量。
三、中国当代艺术踪影隐现,引人反思。
如果说2009年春拍中国书画还是一大看点的话,一向高调的中国当代艺术却爆出了大冷门,在春拍中,几乎是难觅踪影。不少人都在问,中国当代艺术怎么了,从高歌猛进到不见踪影,几乎是一瞬间。是什么力量让一种艺术奇迹变成了空白的奇迹。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核心的,我认为是一种价值体系在怀疑与置疑中不断走向解体,没有了价值体系支撑下的价值认识,一定是随机性极强而又风险极大的市场状态。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在今天这么弱不禁风,并不是当代艺术本身的错误,而是现存的有关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并不长的快速发展中,被西方中心定价原则及既得利益这么一个小而又小的圈子所绑架,价值认知、判断出现了大的偏差,而吞下这一苦果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市场,只能是在市场的误导下跟风而行的所谓投资人。国际知名艺术咨询公司ArtTactic最近就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信心度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包括收藏家、拍卖行、经纪人和艺术顾问等。
结果显示,每7个人中就有6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信心表示悲观的态度,持悲观和乐观人数的比例为6∶1。调查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走低。与此同时,该公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体信心度也进行了调查。在公布的前10名榜单上,中国当代艺术代表“F4”无一入选。对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过去和未来保持着强烈的质疑。质疑2005年以来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引领中国潮流的艺术家艺术价值;质疑经济危机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在报告中ArtTactic认为,过去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过分重视艺术家的市场价值,而忽略了艺术家的艺术史价值。
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首次中了埋伏。我们并不怀疑这种质疑有理有据,调查本身也很客观;问题的关键是当初的价值是谁发现的。如果忽视经济危机下整个世界艺术品市场都处于低谷状态的现实,简单地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信心的丧失就显得武断。事实上,西方艺术品市场保持着对中国当代艺术世界有很重要的话语权,不论是在质疑当代艺术价值还是当代艺术投机问题,我们都能看到西方的动作和身影。当下的金融危机是当代艺术品市场洗牌最佳时机,当然也更是西方重新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秩序的好时机,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经济利益,这都应让人有所警惕:是谁又在操盘洗牌的牌局。即便是这样,中国艺术品市场,甚至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差钱,差的是一种对价值的理性认识与判断,差的是一种有高度的认识与研究,差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信心。
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窘境并不影响那些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艺术家的创作,而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用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与市场的视角,去关照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有赖于以下几个着力点:
1.中国当代艺术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内核,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生存的基本土壤。我们并不怀疑,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中国、市场在中国、未来也在中国,依靠对文化的背叛及浅薄的现象叙述及描写,只能让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一种边缘化的艺术形式,甚或成为一种利益团体的玩偶。文化上的支撑,是最为强大的一种市场支撑。最新资料显示,在全球35位艺术作品拍卖价格达七位数的艺术家中,中国就占了15位;而过去7年,中国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上涨了8倍,因而让中国首次取代法国,在艺术品销售市场上仅次于纽约、伦敦名列第三。Artprice日前公布报告指出,由于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日益增加,虽然中国艺术品只占全球拍卖收入的百分之七点三,与百分之四十三的纽约、百分之三十的伦敦仍有大的差距,但不用多久中国就会对这种局面提出挑战。据统计,中国艺术品2007年在全球拍卖市场总成交额近240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近30%。这种变化不是别的,是中国国运在变强,软实力在增长。
2.要摆脱对西方中心定价原则的依赖。我们不必讳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艰苦,当代艺术比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需要一种关注、承认与话语权,而我们在特定的历史及政治文化环境下,这种起码的主张与要求都难以满足。在这种并不正常的状态下,找寻出路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时来自西方的关注及资金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来源,而这种取向则表现在国内市场眼盯的是西方的中心定价权,资本更多地迷失于对西方定价的崇拜上,而对脱离本土的当代艺术能走多远关注与反思不够,最终成为中心定价的牺牲品。要摆脱这一形势,首先就是当代艺术要强其骨、健其身、端其行,在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寻找出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寻找使命,在中国不断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现实中去反思自己的理念与创作。
3.要强化理论研究,提高艺术批评的水平与能力。只有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态势有了科学地认识,才能站在一个高度上去把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脉搏,不会被一些人为制造的怪象所迷惑与误导,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与前提。但理论研究是一个相对高端与专业的事情,这时更多的就需要艺术批评的效益去影响更多的参与者,理性而又有高度的切中时弊的批评,在很大意义上能够不断矫正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畸形发展,也是打开艺术品市场批评被既得利益与西方中心定价绑架的有力手段。
4.要不断发展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让资本的力量助力本土中国艺术品的中心定价能力。中国当代艺术在春拍的表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资本对当代艺术现存价值的高度怀疑与犹豫。这种怀疑与犹豫来自两个方面的促动:一是西方能够左右中心定价的资本的获利出逃,或者是新资本进入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心无力。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支撑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与人气。否则,一有风吹草动,人们首先是恐慌,而不是护盘。
5.实施积极的公共艺术政策,不断扶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西方中心定价与既得利益者对现存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一种绑架,看上去是资本及利益的一种表现。但认真分析人们会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一种自生自发,甚或在很多的时候受到环境的不少压力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作为与缺位是值得思考的。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国家公共艺术政策去引导与发展基于中国文化大背景,又能积极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艺术的大发展,是一个很迫切、很重要的话题。
2009年春拍虽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春天发生的故事,但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却给人传递了内容十分丰富的信息,看似危机重重,实则是春色萌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视角,用什么样的观念去解读。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表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着人们的心绪,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这难道不是春风无边的生发时刻的写照?如果不去关注具体的人与作品,中国书画与当代并翼齐飞的境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洗牌是在所难免的过程,关键是我们不要失去选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