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科学道德论坛的院士和专家(重庆日报供图)
学术造假污点要记录在案
二十余院士揪病因开药方,建议改进评审机制建立诚信档案
最近几年,有关科技工作者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无疑让圣洁的学术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昨天(7日,下同),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来自两院的二十余位院士,为目前的学术造假问题把脉,并开出了药方。
“本来学术剽窃和学术造假就是在冲击科技工作的道德底线,然而,不少的科学工作者却一再地作出不端的行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针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地为“生病者”把脉,揪出病因。
杜祥琬说,最严重的是,不少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不再把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反而是利用学术来升官,官本位思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而这群人又恰恰是未来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
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也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学术作假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最可悲的是,在道德下滑文凭造假成风的今天,很多陷入造假泥潭的学者已经将造假看得无所谓,这种社会风气如果延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重庆大学教授祝家麟说。
据悉,现在的学术界存在着不少的陋习,比如搞学术包装,遇到论文要进行评审时,就对工作人员和评审员搞小动作;有的院士候选人提出的材料都不真实;院士名人存在多头兼职的现象;更有不少专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发表言论,让学术丧失了权威;还有的专家在搞学术评审时,遇到自己单位的,总感觉抹不开面子;有的单位集体造假,从应试教育延伸到了应试造假;还有的领导干部干预论文和作品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到了院士的增选;还有些造假的学者不专心学术研究,忙于跑关系。
学术造假不仅让学术界蒙羞,更让公众对于学者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昨天的论坛上,专家们对症下药,给出多种药方。杜祥琬说,要想解决学术造假,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第一是要从教育体系入手,无论是小学、中学到大学,都要坚持培养不造假不撒谎的道德教育;第二是制度,如在我国科技领域的科技联席会议制度会议办公室,成立一个对学术行为的调查机构,改进评审机制,建立诚信档案,造假污点全部记录在案,跟随这个人走一生;改变过去科研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其三是完善法律,对查出有不诚信行为的相关单位和相关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从事医学研究多年,他认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虽然学术造假多半存在于年轻人当中,但是真正该医治的,还是科技工作这个团体。
很多院士专家都提出,科协应当主动承担起监督的任务,一旦发现有学术造假的现象可以向科协投诉,通过调查一旦核实,也必须给公众一个真相,最终还科学研究一个清白之身。
院士观点
“牧羊人”导师
涉及科学诚信
用实验记录本
防止学术不端教育加上严惩
打消侥幸心理
王志珍院士说,现在科学界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即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这不仅达不到师傅带徒弟的效果,反而像牧羊人赶着一群羊,根本达不到指导目的,也给了学术不端可乘之机。
用实验记录本
防止学术不端
薛其坤院士说,防止学术不端有很多措施,其中之一是使用实验记录本。详细记录科研人员从踏进实验室到走出实验室的过程,并且精确到每分钟。这样,既可以对年轻科研者进行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也可以防止造假。
教育加上严惩
打消侥幸心理
吴常信院士认为,目前,读硕士考博士、晋级升职等方面的压力很大,利益的驱动和侥幸心理让部分科研工作者无法坚守清贫。
他说,全世界很少有赛马作弊的丑闻,因为一旦贿赂骑手被发现,骑手将会面临终身禁止参加赛马的惩罚。因此,教育加上严厉的惩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精彩语录
“科技领域原本是沉得住气的,现在也沉不住气了,有的人竟然把这个行业搞成了成功之道。”——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
“一些科学研究的奇迹,反而是在制度不好的情况下搞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能够解释逼良为娼了。”
——科技部党组成员张景安
“科学的怀疑和质疑在减弱,原因是学生为了追求科学,害怕得罪同学和老师。”
——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