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17日讯 风吹稻花香,农家笑声朗。新中国60华诞前夕,记者走进城子河区,与农民朋友唠家常,聊生活,共同感受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变化一:从“缺吃少穿”到“丰衣足食”
【今昔对比】“土地承包到户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好饭,衣服也是补了再补。”今年56岁的永丰乡老金在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开了一个民族风味饭店,年收入七八万。他说:“现在生活好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讲品牌,电脑、小轿车,我们也有了!”
【新闻解读】随着国家土地承包、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近年来,该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了惠及农村、富裕农民的好项目,农民生活继续改善。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90元,同比增长17.3%。变化二:从“灰土路”到“水泥路”
【今昔对比】“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如遇上连雨天,粮食甭想运出去。”说起村路的变迁,永丰乡丰安村李龙俊滔滔不绝。“现在,村里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都是水泥路相通,出行可方便了。”
【新闻解读】“农村苦,苦在没出路。”农村公路建设,关系农民增收致富,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目前,该区“村村通”目标全部实现,同时公路建设“村小组通”实现了80%。2007至2008年,全区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4.4公里,完成投资1548.5万元。路好了,农民走得更远了……
变化三:煤灶“下岗”,沼气“就业”
【今昔对比】“过去烧煤做饭,搞得满屋灰尘,再说煤价又太高;现在好了,用沼气做饭,既方便又干净,每年还节省燃煤费1000多元。”长青乡正阳村张成安满脸的喜悦。
【新闻解读】2008年,该区正式启动了沼气国债项目,共投资480万元,对全区1200户农户实施沼气池建设,至目前共完成807户。通过养殖大户示范带动、组织农户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使农民进一步了解了沼气这一利民新能源,纷纷要求建池,感受新生活。
变化四:从“小病拖大病扛”到“看病报销”
【今昔对比】长青乡红卫村曹志明患肾衰竭去年住院花了4.3万多元,获补偿款9700多元。他感叹道:“以前由于经济困难,小病拖、大病扛,现在也能像城里人那样看病报销了。”
【新闻解读】2006年,该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区卫生部门将报销时所需的证件印制成告之单,直接送达患者手中,使其出院时只需持告之单上注明的证件,直接到区合管办领取报销款。同时还实行医院垫付制,在区医院即可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和领取报销款。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95%。
变化五:从“泥草房”到“砖瓦房”
【今昔对比】“翻盖泥草房,政府给了咱5000元补贴,还帮着张罗,做梦也想不到有这好事。”刚住上新房的长青乡和平村卜景成对记者说。据了解,去年至今,长青乡95户泥草房全部实现拆旧建新,盖起了亮亮堂堂的砖瓦房。
【新闻解读】为尽快让农民告别泥草房,住得舒适,该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落实补贴政策上不分村,只要进行改造的就给;对改造有困难的农户,通过先发补贴、民政救助、亲友帮助等形式,多方筹资进行,加快了工作进度。两年来,全区改造泥草房216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80%。
真是话不完的今昔,道不尽的好日子呀,党的惠民政策年年出新,农民的生活就像吃了蜜似的,越来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