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黑龙江省鸡西市全力实施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继战胜了持续干旱、严重洪涝和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粮食总产实现42.95亿斤,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5633元。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市以实施省千亿斤和鸡西市50亿斤粮食产能为目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9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715.3万亩,比去年增加94.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87.6万亩,比去年增加137.5万亩。
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大力推广普及水稻隔寒育壮苗、深松整地、合理密植等适用技术,取得了实际效果。水稻隔寒育壮苗技术是鸡西市自主创新的一项农业适用技术,通过政策推动、示范带动、检查促动、宣传推动等措施,扩大面积,提高标准。2009年,全市推广应用面积20万亩,增产水稻5000万斤以上。深松整地120万亩。推广农作物合理密植技术55万亩。
建立村级科技示范田,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在提高市、县(市、区)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档次、规模和水平的基础上,该市广泛建立村级科技示范田,拓宽延伸展示带动功能。建立县(市)区、乡、村三级科技示范园田500个,做到村有示范田,乡有示范园,县(市)区有示范区。在农时、良种、施肥、整地、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粮食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标准化。借鉴垦区成熟的标准化建设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学习,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全市共建成水稻育苗大中棚53747栋,占全市水稻育苗面积的9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0%。
采取各种措施,抵御自然灾害。年初以来,农业生产相继经历了严重春旱、低温寡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抢前用好江河水,科学配置水库水,打井利用地下水,适时开发天上水,及时灌足保苗水,战胜春旱,各种农作物都种在了丰产期;该市组成7个工作组,深入田间,指导帮助农民抓紧铲趟、适时追肥、科学灌溉、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提早成熟,战胜了低温寡照;各单位以包扶帮建形式,建设水毁工程,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战胜了阶段性洪涝灾害,保证了农业生产正常开展。搞好服务,为生产提供保证。
提供充足的农业资金。2009年,全市有多家银行为农业提供贷款21亿元,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竞相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开展种植业保险39万亩。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农机补贴资金共计3.5亿元。各级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水稻大棚建设和隔寒育壮苗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提供农业执法保障,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从备耕开始,先后出动农业执法人员2000多人次,检查了全市700多家农资经营单位,针对种子、农药、肥料市场进行重点检查,共查处违法案件50件,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生产,保证水稻隔寒育壮苗、深松整地、合理密植等技术服务到位;农业部门领导干部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完成春耕、抗旱、秋收、整地等农业生产。
创新土地经营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全市通过土地承包、兴办家庭农场、建立股份合作农场、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委托经营五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7万亩,1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60万亩,2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90万亩。重点发展了产业拉动型、龙头带动型、销售服务型、农机合作社型、资金互助型和协会带动型六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4个,其中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有100个。
提高粮食作物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与农垦牡丹江分局共建兴凯湖优质绿色水稻产业带。目前基地面积达到560万亩,其中地方214.9万亩。推广了水稻隔寒育壮苗技术。完成了国家级大型优质水稻基地建设项目。虎林灌区开工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建设国家、省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8个,其中,核心区面积8万亩,示范区面积39万亩,辐射区面积115万亩,真正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