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6日讯 培育出粮豆新品种是科研机构每一位专业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企盼,却让一个基层科技人员圆了这个梦。八五六分公司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副主任路广海用了20多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两个大豆新品种,2000年他培育出的“垦鉴豆10号”通过了省种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7年他培育的“北豆12号”又脱颖而出。路广海成功了,当人们看到他头上“总局劳动模范”“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个又一个荣誉光环时,可曾看到他在培育种子路上的艰辛。
1985年,中专生的路广海到八五六农场科研站担任技术员工作,他第一次和种子打交道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如果能亲手培育出粮豆新品种那该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他给自己确定目标:涉足种子培育领域,要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高产的大豆新品种。然而培育大豆新品种谈何容易,虽然他到八一农垦大学、省农科院等育种单位拜专家为师,虽然从大豆杂交亲本选配到播种、去雄、授粉、包扎等技术环节都认真细致地完成,但还是一年一年的失败了。
1989年他把杂交亲本扩大到32个品种。7月是母本去雄期,连续半个月,每天早上他都拎着雨伞到试验田,他把伞把绑在腰间,撑在头顶,晴天遮日,雨天挡雨,抓紧每天八九点钟最佳花开时去雄授粉。这一年共配制了300个杂交组合,秋天有15个荚籽粒饱满,300个对15个,虽然成功率只有5%,但是已经让路广海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了。
杂交组合成功的15个豆荚收获了37粒大豆,这37粒大豆种到地里,头5年处于不稳定状态,株系每年都在分离,为了避免播时的混种,他晚上住在办公室给豆粒编号分类包好,白天亲手把种子种到地里,逐个插上标牌。
培育新品种要记录下每一株系的生长过程,要天天观察不能间断,1993年6月,他病倒了,高烧39度,妻子劝他在家休息,自己替他去观察。可他不放心,妻子只好扶着他到地里,他蹲着观察每株的变化,蹲累了就双膝跪着,妻子在他背后顶着不让他倒下。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他筛选出了稳定的品系“青选93-2”,并进行产量鉴定试验,结果都超过了对照品种15%以上。
鉴定一个品种优劣,确定是否可以推广,必须把品种拿到规定的不同生态区的试验点进行试验。然而在下发品种试验布点表时“青选93-2”却被排斥在外。经询问委员会人员说农场级科研单位培育不出大豆品种,试也白试。为能参加区域试验,他四处奔波,他的执著打动了委员们,委员会同意选试一年,但也明确表示,表现不佳马上淘汰。1996年“青选93-2”在牡丹江农垦分局七个农场进行了联合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1.7%,3年后,“青选93-2”终于获得了“垦鉴豆10号”命名。如今这个品种种植面积累计已达160万亩。
路广海迷恋种子已达到“痴”的程度,由于常年在地里观察与农作物“相伴”,本来就不爱说话的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然而见到好的种子他的“冲”劲就上来了。无论是开会还是出差,无论是到省里还是到各市县,他都要到育种单位转一转。有一次他到一家农科所看望同学,看到了一种大豆,好说歹说人家不给,最后同学出面,才给了50粒。在省科研所他看中了“黑农41”大豆,用钱买10元一斤。他兜里没带多少钱,就到市里同学家借了1000元,背回来100斤大豆。路广海每每出门,回来时挎包都是鼓鼓的,女儿小时候看到这鼓鼓的包翻着找好吃的,如今就是把包放在桌上女儿连看都不看一眼。而他有时会把种子摆在饭桌上细细地看不够,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笑出声来。有一次2岁的女儿把放在桌子上的种子打翻在地。他发狂地扑过去,一脚把女儿踢开,不顾一切地去捡豆子。女儿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妻子抱起孩子气得骂他,朝他的身上一顿踢,可他还是趴在地上头也不抬。正是这种对种子的痴迷,2007年,他培育的种子再一次获得成功,大豆家族里增添了新的成员“北豆12号”。
20多年的付出,20多年的奋斗,路广海培育出了两个大豆新品种,专业科研机构专业科研人员很难做到的他做到了。在种子审定会上就有专家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基层实验站能培育出大豆新品种不容易啊。”然而他没有满足,他还要努力把粮豆新品种从他的手上撒向广袤的大地,助广大农户们阔步走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