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由省政府出资在鸡冠山麓立起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刀背山墓地"大理石碑,这标志着鸡西历史的文脉延至新石器时期。
刀背山位于鸡西市区东北约8公里鸡冠山麓,海拔352米,是一座南北向延伸玄武岩断块构成的山峰。其山脊平缓略呈弧状,狭窄处不足1米,西坡陡峭,坡面如舒展的座椅靠背面向穆棱河谷,山之南端依附于雄伟的鸡冠山北麓,北端陡然消失于穆棱河低洼地中。由东西视,山形如一把刃部劈入地壳中的“菜刀背”,刀背山也因此得名。
1980年冬季,鸡西市政工程处在这里采石时,从碎石堆中发现了一批石器、陶器、玉器及部分人体碎骨。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征集了全部出土器物,同时又发现和采集了部分陶片和人体碎骨。市文物管理站的同志推测这是一处远古人类的文化遗存。
刀背山遗址的发现,引起省文物主管部门的重视。1981年黑龙江省考古工作队朱国忱同志带领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先后踏查了这一遗址,进行了实地测量和绘图。1987年市文物管理站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在我省文博学术刊物《北方文物》第3期发表了《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一文,对刀背山墓地公开披露,首次掀开了遗址神秘面纱。文章认为:刀背山遗址出土陶器的形制、纹饰均具有新开流上层文化的风格,磨制石斧是新开流上层文化中固有的形式,应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故刀背山遗存的年代与新开流上层文化的年代相距不会太远。
在刀背山西坡的山脚下,纵向排列4座用碎石块堆积而成的大型封堆,每座封堆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座高约3米。封堆西面是一道长约200米人工砌筑的石墙,南侧是片开阔地是当时祈祭用的场所,墓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2006年5月28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鸡西刀背山墓地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