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4月13日讯 “今天我们完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双方口岸的开通,对我们两个地区经济繁荣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愿我们的友谊源远流长!”1993年6月10日上午10时,在密山市兴凯湖宾馆三楼会议厅里,省长助理与俄方代表杜比宁在《中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政府会谈纪要》上签字后如是说。
设在密山市当壁镇的密山口岸重新开放,标志着鸡西对外开放跃上了新台阶。
当壁镇清初称“奎屯必拉”(满语),亦即湖浪卷起的一条湖边小河沟之意。从1889年起,当地人开始将“奎屯”念作“快当”,“必拉”转音为“别”。相传,此地有一恶霸被举报到官府,但官府久拖不决、暗中保护;后来百姓联名上书,要求快点毙了这个恶霸。“快当毙”就成了“快当别”,因为当地民间“毙”与“别”同音。那时,此地的山东、朝鲜族人在开荒种地之余,就开始与俄国人进行贸易了。进入20世纪初,快当别人口激增,日渐繁荣,在1930年改名为当壁镇。是时,已是密山、同江、依兰等地农民对俄通商的重镇,被誉为“大豆之路”。然而1941年6月日寇开始“净化边境”,将居民全部强行撵走变成无人区,从此,当壁镇便有名无镇了。1945年东北解放后,中苏开展了边境地区政府间的贸易,但后来边贸由国贸所代替,货物由绥芬河口岸办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东北边陲!1988年,国务院批准密山口岸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依据国务院国函[1989]25号批复同意开放黑龙江省6个对苏口岸,按照省政府与俄罗斯代表团1991年11月18日在哈尔滨会谈签署的会议纪要,同意开放密山到卡缅雷博洛夫口岸。为开通密山口岸,双方地方政府做了实质性准备工作,修建公路、白棱河公路桥,开始临时定期过货,各检筹备也相应设立。在基础设施基本竣工的同时,1993年6月上旬省口岸办通过对密山口岸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