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一捧雏菊,向逝者寄托哀思,植一株新笋,向生者致敬顽强。回首凝望,安静宁谧的剑阁古城,在一年前的那刻,哀伤弥漫,满目苍凉。危急时,一颗颗火热的真心跳动着同一个频率,一双双厚实的大手扶起一副副纤细的肩膀。无情灾难,让3800万龙江人和67万剑阁人心手相牵,悲伤中振作精神,脆弱中挺起胸膛。
一颗心。交心,付我真心换你真心,这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初至剑阁,援建工作千头万绪。用援建副总指挥杨渊沛的话说:“不交心,援建工作就没有根基。”。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急灾区群众之所急。黑龙江援建指挥部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发展”的原则,创新机制,制定了重大决策协商机制、项目建设推进机制、解决问题沟通机制、援建工作监督机制、党组织保障机制,与剑阁县委、县政府实现了无缝隙对接和无障碍合作。“救灾、救难、救急”,一座座临时居住板房紧急搭建;20万件棉衣、棉被带着龙江人民的殷殷叮嘱奔赴灾区;搭火龙、围墙帘、裹塑布、敷墙泥,龙江人的“土方法”为受灾群众抵御严寒排忧解难;5000余床电热毯、150个取暖炉、90吨烤火煤帮助特困群众安全越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善良质朴的龙江人用真诚践行诺言。一年间,8718万元住房补贴确保36045户灾民自建房实现入住,1051户贫困户得到“一帮一”援助,5所中小学、4所医疗卫生设施、2所敬老院相继完工。春风化雨露,温暖感人心。擦去泪水,抚平伤痕,告别悲恸,剑阁人民与龙江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废墟中涅槃重生。
一座城。“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57个乡镇、549个行政村受损,15万余户、52万余人受灾,33处危桥、810处垮塌、断裂,175座水库、12164口塘堰出现裂缝和滑坡……一组组数据,像一道道伤痕,割在剑阁人民的身上,痛在龙江人民的心里。面对灾难,两地人携手并肩,无畏无惧。一间房,简陋的家居,陈旧的衣物,无不倾诉着生活的艰辛,然而主人的微笑却诉说了一段“建新居黑龙江万里相帮”的感激;一条路,连接成(都)西(安),更是推进剑阁旅游城市创建、加快景区开发和扩大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江大道”是它显著而又亲切的名字;一个镇,承载着浓郁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豆腐文化,将成为旅游观光、探寻遗踪、娱乐休闲的川东北旅游服务基地,6000万资金,黑龙江援建剑门关古镇。渠道中潺潺流水,教室中朗朗书声,隧道间车辆穿梭,厂房中机器隆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从民生到城计,从破败到新生,黑龙江和剑阁紧紧联结在一起。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援建不仅仅代表着走出过去,更意味着走向将来。古老的剑阁,在勤劳和智慧中,重焕生机。
一份情。气候不适,饮食差异,语言障碍,居住艰苦,是每一名援建者必须面临的难题。一年中,黑龙江省公安厅两次派出支援警队225人,卫生厅医疗援助队三次轮换队员100人,教育厅两次选派支教队员30人,团省委选派志愿者51人,他们的足印遍布剑阁崇山峻岭,他们的事迹流传在剑阁的大街小巷。一年中,他们爱岗敬业,无怨无悔,“来日痛饮庆功酒,甘洒热血写春秋”。前指部是援建工作的大本营,一圈板房简陋寒酸,在这里,一笔笔资金拨付使用,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谁能没有家?谁会没有爱?援建总指挥刘国会到剑阁后患上了高血压和筛窦炎,却坚持带病工作。副总指挥肖兴民腿部骨折后固定钢板还留在体内,却依然深入施工工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有忧伤,也把力量悄悄藏心头。”爱难分大小,却可以选择。有一种力量,让人舍己为人,有一种精神,催人奋勇拼搏。坚毅勇敢的黑土人,用行动证明——大爱无疆,龙江有情。也正因如此,剑阁县广大干部群众用感恩书信、感恩讲演、给黑龙江身份证居民到剑阁旅游永久免费等方式表达着心中的感恩之情。这份情,跨越历史时空;这份情,令人感悟动容。
“团结起来,光明在望”,龙江人正携手剑阁走出地震的阴影,走出苦难、悲伤。忆60年前,十万官兵,百万知青,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用青春和血汗谱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今天,随着自强不息的龙江精神在剑阁这片承载着哀愁与叹息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剑阁必将更加灿烂辉煌。古老巍峨的剑门雄关曾见证了千百年沧桑巨变,此刻,她定将永远铭记——龙江大爱在剑阁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