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月7日电(记者崔静)记者手记:“海底捞针”采陨石——中国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发现首块陨石前后
12月3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队员将一块陨石装入塑封袋中保存。新华社记者崔静摄
地处南极内陆腹地的格罗夫山地区已被证实是陨石富集区。中国科学家多次赴格罗夫山开展地质考察,已经累计获取9000多块陨石。追随前人的足迹,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捡”陨石。
根据陨石的富集机制,陨石大多散布在裸露的蓝冰上或碎石带中。然而,要想从成千上万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中挑选出陨石,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天气好的时候,考察队一大早就要从宿营地出发,由机械师开着雪地车把队员们带到山脚下的碎石带里,然后就展开一场“拉网式排查”。
尽管有队友说,陨石和其他的石头不一样,在石头堆里一眼就可以被认出来,但对于像我这样从没见过陨石的队员来说,即使瞪大了眼睛找也还是觉得如同海底捞针。
没有积雪覆盖的蓝冰又硬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队长黄费新说,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期间,有一名格罗夫山队队员摔了个跟头就捡到块陨石。只可惜,我们已经摔了好几个跟头,却连一块异常的石头都没发现,大家都有些泄气了。
2009年12月30日,转机出现了。上午,机械师照例带着几名队员到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梅森峰脚下采集陨石,为了赶写新闻稿,我没有同往,和研究陨石的队友胡森博士说好,发现第一块陨石时一定要及时通知我。其实说这话的时候,大家都没抱太大希望,因为这么多年的格罗夫山考察,还从未在梅森峰脚下采到过陨石。
没有想到,接近下午4点时,我的住舱门被敲得震天响,还没等我开好门,胡森就闯进来喊到:“捡到陨石啦!捡到陨石啦!”
“谁捡到的?”
“我捡到的!”年轻的陨石博士脸上写满了喜悦和自豪。
我背上照相机、摄像机,跳上他的雪地摩托车,和他一起奔向陨石发现地。他把车开得飞快,在蓝冰上遇到沟沟坎坎时不时有侧翻的倾向,耳畔只有呼啸的风声。不过,坐在摩托车后面,我一点也不觉得冷,也不觉得险,反而觉得梅森峰在向我们招手,那被风吹出一个个圆坑的蓝冰在向我们微笑。
这是12月30日拍摄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队员发现的陨石(画面中央黑色石块)。新华社记者崔静摄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陨石。如果仔细观察,陨石确实和普通的石头有所差别——外面包裹着一层破裂的深褐色熔壳。胡森解释说,那是流星体在坠落时,星体表面被高热烧成熔融状,落地后很快冷却、凝固,形成的玻璃壳层。
他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记录下发现陨石的具体坐标,然后就像宝贝一样把陨石收藏进塑封袋中,再装进一只布袋子里,并在袋子上郑重地写下“9-1”,因为他在这次的格罗夫山队里年龄排行第九,这是“老九”发现的第一块陨石。按照惯例,全世界的陨石收集目录中,都会记录下每一块陨石发现者的名字。
这是胡森从事多年陨石研究工作以来,第一次亲手采集到陨石。直到去年12月31日考察队组织的新年晚宴上,这位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陨石博士仍处于极度兴奋之中,回忆起发现陨石时的心情,几度眼圈发红。已经是第五次参加格罗夫山考察的机械师李金雁说,胡森很像他的老师、国内权威的陨石专家林杨挺,当年林老师在格罗夫山发现第一块陨石时,激动得当场落泪。
大家都很理解那种心情,也真心地为胡森感到高兴。自从考察队抵达格罗夫山以来,胡森是考察队里采集陨石最认真、最执着的人,辛苦总算换来了回报。回国后,他就可以研究自己亲手采集到的陨石了,那种感觉一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