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国际影星成龙18日在博鳌论坛“创意亚洲”分论坛上发表了一段“真情演说”,呼唤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爱国情。他说我们国内许多年轻人都崇洋、崇日、崇韩,就是不崇中。我在国外常穿唐装,就是要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
成龙上面的一席话,国内的人们也似有感觉。近年来确有这样一种表现,一些年轻人对中国某些方面缺乏信心,总认为外国的好。可是,为什么“国内许多年轻人都崇洋、崇日、崇韩,就是不崇中”值得深思。
这里我们需要重视两个关键词,年轻人,不崇中。年轻人代表国家的未来,“不崇中”则是对国家缺乏热情。中国未来的一些年轻人,对国家缺乏热情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不崇中呢?按照过去的说法,这可能是因为“最大的教训是教育”,没有把年轻人“教育”好。可是,这些年,教育并没有发生变化,思想灌输仍然占据教育的主流,为什么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崇中”呢?
成龙是在香港成长的影星,对大陆的情况可能不够了解,因此无法理解何以会出现“不崇中”。可是,在大陆长期生活的人却知道,我们曾经有过狂热“爱国”的时候,那时人们抵制一切西方的东西,反之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的好,人们只“崇中”,不“崇洋”。这些是成龙等没有体味过的。所以他才会有今天的疑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发现,过去认为西方的东西都不好,中国的东西都好,明显存在欺骗性,从而开始怀疑自己过去的认识。这样,有些人今天走向事物的反面,不“崇中”,反“崇洋”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一些年轻人“不崇中”的思想,未必是“不爱国”,可能是一种社会认识的矫枉过正。如果说出现这样的一种反映有什么不好,责任也不能完全由年轻人来负。
问题是,如果有一部分青年人“不崇中”,是不是还可以通过教育纠正过来呢?这恐怕很难。这些人今天的“不崇中”,可能恰恰同过去灌输式教育有关。
对于国家的热爱,只有自然产生才显得真实可靠。除了可能存在认识上的矫枉过正,一些年轻人“不崇中”是不是也有合理的成分呢?这也间接说明,我们今天要想让年轻人信服,必须同世界发展趋势接轨,光靠说教可能不行了。
从一些年轻人崇洋、崇日、崇韩等现象也可以看出,中国的一些年轻人越来越重视社会实际。美、日、韩等国,对中国的年轻人不可能进行灌输式教育,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对它们这样地崇拜?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
一些年轻人“不崇中”而崇拜外国的现象至少说明一点,我们国家的改革迫切需要加快步伐。我想,这些年轻人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对国家发展的现实不满意,“儿不嫌家贫”是中国的古训。可是,如果在观念上固守陈规,就不可能获得年轻人的谅解。一些年轻人“不崇中”,或同某些陈旧的社会发展和宣传理念有关,只有我们加快社会改进步伐,最终才能激发人们“崇中”的爱国热情。